中國留美學生人數創新高 美式高中成香餑餑
國外教育機構來華淘金
廣州日報報道 11月12日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發布的在美留學生《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1~2012學年,中國在美留學生總人數達到歷史峰值19.4萬人,占在美國際學生的25.4%,預計今年在美國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將超過研究生人數。
同時,自去年以來,隨著政策尺度的放開,從中外高校合作辦學到境外高校直接在境內辦分校;從各類中學國際部、國際班的異軍突起到完全脫離高考(微博)“指揮棒”的純體制外美式、英式等境外高中,優質學生輸送出國的渠道也越來越寬。
其實,“我們不敢摸著石頭過河,說實話,教育做得好是做善事,做得不好就是禍害”,華南師范大學國際預科中心副主任Helen 坦言,當雙方的熱情在發酵時,步子更應該謹慎些。
每人一臺筆記本電腦,課桌排成n字形,十幾名中國學生圍坐在一起,靜靜地翻看英文網頁。沒有講臺,桌上只有一本紙質教材提供給課堂查閱,美籍老師在教室來回走動,與每個學生用英語交談。
美式課堂
“模擬聯合國”的外交官
這是廣州英東中學美式高中課程9年級的一節社會學課,13時50開始15時20分結束,沒有鈴聲,學生們自覺走進課堂。
這堂課并沒有集中授課,學生們正在為明年參加世界級的國際高中“模擬聯合國”大賽做準備。被假定為某國外交官的學生,需要詳細了解該國的歷史成因、發展現狀、內政外交政策等,并做成相對完整的報告,這名學生將在模擬聯合國大賽中作為此國外交官為該國利益斡旋。
此時,相鄰的一棟樓里正在上聲樂課,美籍老師正在教授學生樂譜設計,教室的一側,儼然一個微型演奏室,有電子琴、架子鼓,墻上“掛”滿了五線譜符號,還有一些樂理名詞的手繪釋義。
鄰近的教室里,是一堂美術課,這一期的主題是“龍”,教室成了學生擺放作品的“T臺”,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恐龍模型,“圍繞”著正在上課的學生,好的作品還被展示在教室外的走廊上。
脫離高考“指揮棒”
學習不輕松壓力分散于細節
11月剛剛結束了期中考試,學生們期待的新年音樂會將在學校室內籃球場舉行,可以想象這101名中國學生將在這里度過第一個美式新年的奇異感。
這的確是一種全新的感受,這101名中國高中生將完全脫離中國高考的“指揮棒”,在這里接受純美式的高中課程,將拿到的是美國高中畢業證。
每年4~6月,招收初三畢業的學生,每人有兩次報考機會,考試內容只有英語、數學、邏輯和英語面試。學生入學顯得很容易,其實不然。“沒有高考的壓力,學生們入學前兩周似乎相當輕松,他們一下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過于自由”,校長Irwin不露聲色:“兩周后變化產生了,孩子們主動上進起來”。
學生們產生這種壓力,出乎Helen意料。他們辦校時達成的共識是:把學生解放出來,徹底擺脫應試教育。
“結果卻是,學生的壓力似乎沒有減輕”。她講到這樣一個變化:學校規定的午飯時間是40分鐘,以前學生有可能花30分鐘,但現在是15分鐘,擠出來的時間是去圖書館查資料。有學生跟她說:就像掉到水里,你得拼命地游,不然就會被溺死。
“學生的學習習慣從以前的被動轉變為主動了”,Irwin指著學生第一次期中考試的成績單說,這其實是將學習壓力分散在每個細節中。從成績單的構成上可以看到,老師會對學生這期間的學習進行打分,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計劃能力、實踐能力四項,每一項下又有量化考核細則,而一次的測試成績只是最終成績里平等的組成部分。
雖然每節課的上課時間是90分鐘,但學生的注意力和緊湊感貫穿一周的學習時間,所以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消耗很大,曾有學生家長打電話到學校詢問,“孩子周末放學回家總是喊累,一睡就是兩天,還以為生病了”。
國外院校青睞國際學生
初高國際班火爆
面臨挑戰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要面對全中國學生的美國老師。第一批學生是按照120人的師資配備的,最終沒有招滿,人數被“掐”在101人,分為6個組。Helen解釋:“對老師來說,會輕松一些,雖然他們都教過國際學生,但一整組全部是中國學生,還是第一次,需要一個磨合期。”
但這些美國老師每天仍需要工作10小時以上。他們同樣有一個考核標準,比如老師獨立研究和融入學生的教學能力。在之前的一個國際學校項目中,曾發生過老師課上了一半就集體出走的事件。
這是全美式高中在華南地區的首塊“試驗田”。“我們吸收了一些在中國辦國際教育的經驗”,Irwin說,美國合作方在全球管理著300多家國際學校,擁有超過60年的國際教育管理經驗,因此,在教學方面,全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評估都由美方全權負責。
Irwin談到,教學過程中自然會遭遇一些“敏感地帶”,他們有一定的處理方式:敏感問題不觸碰,沒有定論的東西不解釋。他說:“教學時盡量避免引起沖突、和諧處理。”
“外界看似容易,其實在國際教育這一塊,我們國家每一步都邁得很謹慎”,不過Helen也透露了一些隱憂:“中國現在是整個世界的關注點,出于經濟原因,特別是國外私立教育機構,都想進入中國市場。”
現實的狀況是:美國大學樂于招收國際學生,同時中國大學競爭激烈,存在大量有此種需求的人群。國內方興未艾的初高中國際部、國際班異常火爆是最真實的寫照。
隨著中國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國內政策態度也轉為鼓勵。“往年學校對出國留學的態度比較中立。”廣州市廣雅中學教導處主任何智就在接受采訪時說:“今年4月份教育局下發的《2012屆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工作評價標準》明確標明,修滿高中階段學分并在高二下學期后(含高二下學期)出國留學、被錄取到國外境外知名高校的,每生加1.2分。”他相信,10年后,可能1/3高三生都選擇考國外大學了。
國際部出具假成績
國外機構來“淘金”
“大多數學生來自中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并全額支付學雜費,對正面臨開源節流壓力的美國大學來說,是一大利好。但細看,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美媒今年3月份的一份調查報道中提到:大量的入學申請中,有一大部分是批量化生產出來的,美國大學在招收中國留學生時,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甄別哪位學生是真正優秀的,哪位是包裝出來的。
Zinch China去年給出了一份250名北京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的面試報告,結論是50%偽造了高中成績,而10%則偽造了學術獎項。
“現在不少出具假成績的中學設立的國際部、國際班,本身也是打‘擦邊球’。 高中‘國際班’越辦越多,而審批和監管上的缺位,造成了蜂擁而上、良莠不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微博)說道。
火爆的市場也引來一些“淘金”的國外教育機構,有教育人士談道:“一些學校的國際部都是跟國外私立教育機構、中介機構合作,這些私立的教育機構加入到中學國際部、國際班后,學費自然水漲船高。國外教育機構的老師,一周來上一兩次課就走了。”
袁桂林教授表示,由于財力不足,部分國內高中靠創收乃至高收費來解決經費來源,導致了“國際班”等高收費盛行。
留美預備平臺美式中學
或提供改進傳統教學契機
涉及下一代的國際教育,特別是中、低齡層次,國家法律規定得比較嚴格,所有的中國學生都有接受9年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也正是這個原因,大部分國際課程從高中開始設置。
國人接觸國際教育,最初是通過在中國開設的國際學校。國際學校一開始只針對外國僑民,近幾年又發展成也為本國學生提供國外教育。同時,在全國的中學瘋狂出現并復制“國際部”、“國際班”。
在國際教育集團和國內政策的齊推下,專門針對中國學生的英式、美式等國外高中也發展起來。“讓市場去選擇究竟怎樣一種模式更適合中國學生”,美國佛蒙特州教育聯委會(Edu Vermont USA)主席詹姆斯·科羅士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這些美式課程滿足了國際學校的市場需求,也是留美的預備平臺,更是中美教育體制的相互補充,而不是競爭。
這些國際高中課程被稱為教育輸出的快捷通道,“也許會在中國開拓出教育領域的新格局。我們國家一直在研究如何豐富傳統的中學教育”,Helen認為,這或許也是個契機。(文、圖/本報記者 杜安娜 實習生陳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