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所在位置:英國,London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16年學歷:本科 專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預科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4525人院校地址:8359
2012年11月30日 10時訊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及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在漢學研究相關領域負有盛名,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牛津大學等機構,皆為英國主要漢學研究機構。本文以三位劍橋大學知名漢學學者為出發點,來簡述劍橋大學漢學研究推動及成果,也將進一步探討劍橋大學的漢學研究歷史與學術傳統。
劍橋大學漢學發展的起源,可從最早設立漢學教授職位來探討。劍橋大學早于1888年,就正式編列了首任漢學教授職位于東方研究院(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經過選舉會推選,首任漢學教授為威妥瑪(Sir Thomas Francis Wade, 1805-1875)。威妥瑪與中國的接觸早于1839年的鴉片戰爭,退伍后被任命為英國駐香港軍隊的翻譯官,而后陸續擔任了領事館副領事、翻譯、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等等職務,于駐華期間,翻譯不少漢學資料。這些豐富的資歷,奠定劍橋漢學研究的基礎,其后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等多人續承繼發展漢學研究并編撰威氏/翟氏(Wade&Giles)拼音。
另一位知名的劍橋大學漢學家為李約瑟教授(Joseph Needham, 1900-1995)。李約瑟教授畢業于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爾后于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院長等職,為一著名的生物化學學者,1930年代中期開始學中文及中國之文化、科技。李約瑟教授曾于1942年,于中國重慶主持中英科學合作館(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并積極走訪各主要學術機構,搜集可貴資料,并廣徵專家學者意見,討論中國科技的發展及理論,這些學術發現及探討,均收錄于李約瑟教授主編的套書《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有感于此套書將帶給漢學界重要突破,也為漢學研究重要的學術著作,臺灣商務印刷館于1969年成立了編譯委員會,希望把這套書籍翻譯并引進臺灣,增加國內外漢學界學者的互動與交流。
以李約瑟教授為名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為一獨立于劍橋大學外的獨立研究機構,提供優良的學術空間,定期舉辦相關研討會及課程,讓海內外的漢學學者可以定期交流互動。李約瑟研究收藏了為數可觀的漢學研究書籍,主要為李約瑟教授于中國從事研究工作時,所取得的漢語書籍及其它善本珍籍,館藏也包含了近代漢學及兩岸科技研究重要出版品。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劍橋漢學研究簡述另一位對漢學研究有相當貢獻的劍橋大學學者為杜希德教授(Denis Crispin Twitchett)。杜希德教授除了開拓英國漢學研究的領域外,也教育出許多優秀學子,更于1967年當選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杜希德教授長年于英國任教,除了在劍橋大學教書外,也曾于牛津大學漢學講座(1972-1987)、倫敦大學亞非學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等等知名學府任教,培養出許多國際漢學界享負盛名的學者。杜希德教授與臺灣漢學界的關係也相當密切。杜希德教授曾于1996年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邀,出任傅斯年漢學講座,并發表了三次專題演講,內容收錄于《史家、讀者與時間的流逝》(The Historian, His Readers, and the Passage of Time),后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并收藏院內。
除了學術研究上的貢獻,杜希德教授對于英國漢語教育的推動也不遺余力。早于1960年代,杜希德教授仍任教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時,即推動與當地約三十所中學合作,一起發展漢語相關語言學習課程,并推薦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畢業生擔任師資,期望能提高英國學習漢語的人數,并提升語言課程的水準。在1968年返回劍橋大學任教后,杜希德教授接續推動了知名的「中文語言計劃」(Chinese Language Project),目標為提供有興趣于大專院校攻讀漢學研究的學生,一系列密集且內容具專業性的漢語學習課程,培養閱讀及分析經典漢學著作的能力。這一系列的課程,不僅陸續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漢學年輕學者,也引導英國其它大學設立相關課程,實為杜希德教授相當有遠見的創舉。
身為英國漢學研究的中心機構之一,劍橋大學收藏了豐富的漢學書籍。主要典藏于劍橋大學中文部(Chinese Collec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亞洲及中東研究學院圖書館(Faculty Library,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等等圖書館。目前為止,劍橋大學的中文館藏約有10萬多余卷,涵蓋領域相當多元,包含了歷史、地理、考古、社會學、文學、語言、科學等等,收藏的中文期刊也多達1000余種,為英國漢學研究相當重要的參考來源。劍橋大學近幾十年來陸續出版的漢學著作,也成為國際漢學研究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主要的兩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由李約瑟教授主編)、及《劍橋中國史》(由杜希德教授及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劍橋漢學研究簡述 美國費正清教授主編),對漢學研究的貢獻尤為重要。(注1)英國的三大漢學研究重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劍橋大學、以及牛津大學,在近幾十年來多元化的學術研究方向、仍然主導著英國漢學研究的走向,也影響了國際上漢學研究的特徵與趨勢。劍橋大學卓越的研究機構、豐富的漢學典藏、及漢學研究的學者,不僅為漢學研究開創了新視野,也說明了劍橋大學漢學研究背后的歷史意義以及負載的學術傳統。
注1:可參考《漢學研究的形成與發展》,對此議題有更深入的分析。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劍橋漢學研究簡述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