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越南高達70%的博士人員不做科學研究 2012年11月23日 12時訊 2012年11月9日胡志明市國家大學發展基金會(Quy phat trien DHQG TP Ho Chi Minh)與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國際培訓院(Vien Dao tao Quoc te DHQG TP Ho Chi Minh)配合舉辦「越南大學教育融入國際」研討會。會議結果如下:越南科學研究數量既少質量又差,大學教育培訓系統經費缺乏,培訓與研究不連結,教師英文能力弱等原因,使得越南大學教育一直遭遇許多挫折,無法融入國際。澳洲New South Wales大學阮文俊教授(Dr. Nguyen Van Tuan)表示,越南目前大約有2萬4千名博士與9千名教授及副教授,但是科學研究工程數量卻位居東南亞國家的后段。大約70%的博士沒有進行科學研究,而只擔任一些行政與管理工作。根據「越南大學教育融入國際」研討會委員表示,因?大學學生數量增加速度極快,所以大多數博士教授都忙著授課,實在沒有時間做任何科學研究。再?,科學研究經費既少又未善加運用,科學研究設備稀少且落伍,條件太差,無法支持研究工作。澳洲Southern Cross大學Martin Hayden教授卻認?,大學科學研究還未受到適當的重視,教師只顧著授課不顧研究,另外實際上還有不少教師尚未具備專業資格應有的博士程度。主管部門分配預算,主要仍然集中于撥發薪資,實際撥給科學研究的經費只達10%。越南教育程度平均并不差(博士程度以上的人約有3萬3千),然而,于科學研究質量欠佳,所以2012年在141國家中,越南全球智慧排行榜只居第76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越南高達70%的博士人員不做科學研究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