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奧地利慕尼黑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所在位置:德國,München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868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語言 網絡課程 預科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2236人院校地址:http://deguo./school/5933
《國外名校教育:從“教讀書”到“幫創業”》由11月22日報道。LIUXUE86.COM訊 大學教育是什么?當我們還在為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應試教育模式煩惱頭疼的時候,世界許多知名學府已經將實用教育理念灌注進大學校園。大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脫離實際的“象牙塔”,學校教育正成為學生學以致用,走向創業型人才的平臺。“硅谷的搖籃”、“劍橋現象”、“速度之城”……創業教育顛覆著曾經的大學教育形態,匯成一股擋不住的潮流,引領未來人才培養的趨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創業生態系統”激勵創新精神
□記者 孫浩 樊宇 華盛頓報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憑借其在高科技教學研究領域的頂尖水平,在全球享有盛譽。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該校將創新和創業作為精神傳統,數十年來構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孵化器”體系,從而推動大批高素質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創新和創業。
提供創業教育
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成效顯著。據該校創業中心執行主任威廉·奧萊教授介紹,該校各級校友在美國創辦了2萬余家企業,每年收益總計超過2萬億美元,每年新辦企業數百家。
奧萊分析說,創業精神深深植根于麻省理工學院,已成為該校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該校倡導“利用所學對世界產生影響力”的精神一脈相通,從創新到創業成為諸多校友實現自我追求的重要實踐。該校創業主要集中在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相應的,該校創業教育也主要針對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具有高增長或國際化潛力的項目。聚焦科技創業使該校的創業支持系統有了凝聚力,也與該校技術大學的定位相符。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麻省理工學院已逐漸發展出一套比較成熟的創新技術創業教育及孵化體系,并形象地將其命名為“創業生態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層認為,從創新到創業的產學研轉化過程主要包括7個階段,即創意階段、技術發展階段、商業化計劃階段、企業計劃階段、形成企業階段、早期成長階段以及高速增長階段。為迎合不同階段的需求,該校先后建立了6個獨立運行、有效互補的機構。
創業中心面向全校學生提供創業教育。早在上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就開設“新企業課程”,為高技術人才提供與創業相關的培訓。上世紀90年代,該課程進一步發展為跨學院的創業教育項目。隨著需求扣影響力不斷擴大,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中心正式成立,由校方提供固定辦公地點。2011年,該中心接受馬丁信托基金贊助及冠名,并進一步升級中心運作系統、擴大和更新辦公區域。
創業中心執行主任威廉·奧萊介紹,該中心目前掛靠在麻省理工學院頗具盛名的斯隆管理學院下,面向全校學生提供創業教育。除了由斯隆管理學院提供創業相關課程之外,創業中心還邀請多位知名企業家和成功校友舉辦講座,為學生創業提供指導。
德什潘德技術創新中心提供創業資金支持。該技術創新中心創建于2002年,現有工作人員400余名,主要任務是推動學校各實驗室中所產生的前沿技術擴大市場領域影響力,為有潛力的項目提供研究資金、創業啟動資金和孵化支持。該中心將工作重心落在培育新興技術的產學研一體化層面,主要涉及生化、生物醫學、信息技術、新材料、能源創新等領域。
除了資金支持外,該中心還推出“創業催化計劃”,嚴格篩選出一批具備創新技術研發和創業經驗的培訓師,為校內高技術人才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并幫助創新技術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投資方接洽聯絡。
自創建以來,該中心已為90余個項目提供1100萬美元資金,其中26個項目已發展成熟,進入實際商業運作層面,吸引共計超過3.5億美元投資。
技術許可辦公室提供知識產權相關服務。由于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創業主要集中在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因此技術保護、專利申請、技術轉讓等至關重要。為此,學院專門成立技術許可辦公室為學生創業提供服務。據該辦公室提供的數據,2011財年該辦公室共見證632項發明誕生,進行153項專利認證,發放79家企業許可證、110項商標許可證。
創業顧問服務中心為創業者提供咨詢。該中心聘請“創業導師”義務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內容主要集中在創業的實際操作層面。
勒梅爾森項目鼓勵發明創造。學院管理層認為,發明是創新和創業的動力之源,因此,鼓勵發明是推動學生創業的必要前提。目前,該項目設立的“勒梅爾森一麻省理工學院”大獎已成為該校最重要的發明大獎。
萊加頓發展及創業中心關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該中心成立于2007年,其主要任務是推動創新技術造福發展中國家或貧困國家及地區,包括為有潛力的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市場調研、前期研究、計劃落實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導;舉辦創業及投資全球論壇,吸引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家等前來參與;為有志于此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畢業生以及研究人員提供獎學金。
“10萬美元創業大賽”
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積極組織各種創業組織和活動,包括創業工作坊、創業俱樂部等。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100K創業大賽”(即10萬美元創業大賽),已成為全美高校中最著名的學生創業競賽。
大賽創立于1989年,最初由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俱樂部和斯隆商學院新企業聯合會共同創辦,旨在把學校理工專業和商科專業學生的優勢相結合,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實際運用并投入市場。
斯隆管理學院學生艾麗絲·弗朗西斯目前是大賽執行主任。她介紹說,大賽選拔優秀創業團隊,并給予勝出者一定的創業資金作為獎勵,每年獎金總額約為35萬美元,獎金主要來源于外界贊助。
大賽針對創業者需具備的不同素質分為三輪:第一輪是創意類競賽。參賽者在60秒內向評審團推銷自己的創意,勝出者將獲得5000美元獎勵;第二輪是參賽者就自己創業想法的現實可操作性進行演示,勝出者將獲得3.5萬美元的創業基金;第三輪是商業計劃競賽,考察參賽者為成立企業所做的實戰準備,勝出者將獲得10萬美元的獎金。
在競賽過程中,主辦方為學生提供平臺供其發布創業構想、招募團隊成員。同時,還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指導和培訓以及媒體宣傳、法律咨詢和人脈方面的支持,并吸引畢馬威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湯森路透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和機構贊助。
學生創業交流有前景
奧萊說,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其巨大市場潛力也日益吸引麻省理工學院創業者的注意。
在過去幾年內,麻省理工學院與中國政府、企業和學校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已進入第二個年頭,將邀請中美雙方學術精英、企業領袖以及政策制定者來麻省理工進行講演和成果展示,探討中美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發掘在清潔能源、環境、信息科技、衛生保健和生物科技等領域的潛在合作機會。
作為論壇重要組成部分,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業計劃大賽旨在建立一個中外投資人與新技術、新商業模式進行對接的平臺,給創業者提供更多了解和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大賽對參賽者背景和參賽項目類別不做限制,僅強調所提交項目要適用于中國市場。最終進入決賽的團隊將分享總額不低于2萬美元的現金獎勵。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團隊O ptim ix告訴記者,中國市場蘊含巨大潛力,他們期待能與中國公司展開合作。該團隊研發項目主要是通過全新運算模型幫助航空公司整合并協同優化定價及收益管理策略,以提高收益。目前,該團隊正在積極接觸中國航空界人士,并專門制作了中文產品介紹。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
系統建設“創業型大學”
□記者 韓墨 慕尼黑報道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德國老牌理工科名校,在德國大學綜合排名中名列前茅。在校長沃爾夫岡·赫爾曼倡導下,慕尼黑工大自1995年起實施一系列教育改革,并啟動了“創業型大學”計劃,旨在培養與現代工業社會相適應的創業和創新人才,其中一些做法收效良好,在德國其他高校以及奧地利高校中得到推廣。
創業教育是系統工程
慕尼黑工大第一副校長、華裔科學家孟立秋告訴記者,慕尼黑工大提出“創業型大學”理念,其核心要義是調動一切力量,著重培養學生的適應力、學習力和實踐力。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職業視野和方向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孟立秋說,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是設立一個部門或辦公室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涉及教學實踐、跨學科研究、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同時,創業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通過運動式的、應景式的短期行為來實現。
慕尼黑工大管理層認為,創業文化應滲透到教學生活的各個環節。在該校,無論是生命科學、機械制造還是醫學專業,學生從大一開始就有創業和專業概覽課程,由資深教授和企業界人士向學生就職業前景和專業前沿情況進行講解。
孟立秋說,本科階段的創業課程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早期階段對職業前景和創業路徑有一個宏觀把握。進入碩士和博士階段,創業教育就會針對專業更加細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不少課程由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主講,不僅帶來工業界最新動向,還為有意創業的學生提供創業咨詢。
在學生課余,慕尼黑工大還有獨具特色的“師徒配對”項目。每年,一些企業界退休不久的老員工、老校友會到學校登記,表示愿意與學生結成“對子”,給予課余指導。而學生也會遞交意向書,學校根據供需信息進行配對。師徒間建立聯系后,便可自主組織活動。
盂立秋說,這種制度植根于德國職業教育師徒相承的傳統。師傅會把學生請進家中,或帶他參與社會活動,在交往中傳授從業經驗。有的師傅會把學生介紹到其公司實習。師傅的幫帶行為完全自愿,不領報酬,因此學校也沒有成本方面的顧忌。
盂立秋說,建設創業型大學,涉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重大轉變,而廣大中層教師是大學辦學思路的踐行者,將直接關系到教育轉型的成敗。2004年,慕尼黑工大利用林德公司的捐款成立了林德學院,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向教師提供60多種再培訓項目。
建“孵化器”呵護創業萌芽
2002年,在寶馬公司董事蘇珊娜·克拉滕的資助下,慕尼黑工大成立了創業中心。創業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提供創業咨詢和開發培訓項目,目前有一個20多人的專業團隊負責具體運作。
孟立秋說,慕尼黑工大的學生可以到創業中心自由選修相關課程,并計入學分。創業中心的教師來自各個院系,還有一些客座教授和企業界人士。針對創業各個階段所面臨的不同問題,這里都有成體系的課程。
對于快畢業的高年級學生,如果有創業或將科研成果商業化的想法,可以到創業中心尋求全面幫助,包括制定商業計劃、提供法律服務、調研分析市場、聯絡潛在的合作公司等。對于特別出色的項目,慕尼黑工大還會動用專門的創業基金,向學生提供一筆數千到幾萬歐元不等的啟動資金。
強化產學研融合
作為理工科名校,慕尼黑工大向來注重與產業界保持緊密聯系,而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業和創新能力十分重要。
慕尼黑工大與寶馬、大眾、西門子等公司常年合作,聘請公司中高層人員開設課程,或擔任客座教授。每年,大批慕尼黑工大的學生到有關企業實習,參與一線生產。絕大多數理工科碩士、博士生論文都是在企業實習期間確立選題并最終完成。
慕尼黑工大還與不少企業簽訂了聯合研發協議。許多學生在導師帶領下參與技術攻關,在得到全方位鍛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工業界的真實脈動,為日后創業或就業打下基礎。
近年來,慕尼黑工大還向一些美國大學學習,強化了“校友聯盟”。“校友聯盟”不僅可為學校帶來可觀的捐贈,還能夠強化大學與產業界的聯系,校友的工作經驗和職場資源通過聯盟傳導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成才。
此外,慕尼黑工大還加強了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自2006年起,該校相繼成立了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工程學院,旨在打破門派分割帶來的學術封閉狀態,為學生提供多個跨學科的研究和學習平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