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玻利維亞對玻國移民者提供遠距技職教學 2012年11月09日 12時訊
為給予海外移民一個便捷的職訓管道,強化就業能力,玻利維亞教育部提出遠距教學方案,將自11月中旬正式啟用,注冊的學員最終可取得中、小學畢業證書或其他專業證書。該方案的實施方式為由教育部「跨國遠距教育中心」(CEPEAD)建置虛擬教學平臺,內含影音及文字教材,15歲以上的旅外玻國國民均可注冊,且全年365天的任何時間都可上網學習。
這項方案首先將于11月16日起開放給旅居西班牙的玻國移民,稍后將擴及巴西及阿根廷兩國。遠距教學提供的課程主要配合移民的就業方向,包括(1)幼教技術人員,(2)老人照護技術人員,(3)紡織技術人員,及(4)土木營建技術人員,另外還有一般中小學課程。
至于修業時間,欲取得小學畢業證書,必須在2年共4學期修畢10個模組課程,中學則須花費3年共6學期修畢15個模組課程。其余技職性課程均為3學期9個模組,每完成一學期,依序發給初級技術人員、助理技術人員及中級技術人員證書。不過,有鑒于帶職進修者未必能夠一口氣修畢整個模組,因此玻國教育部也會對學員就其修畢的課程發給證明,且日后隨時都可重新注冊,以繼續未完成的課程。
玻利維亞經濟發展緩慢,社會貧窮,故外移人口甚多,總數超過200萬,其中相當比例未有合法居留身份。雖然玻國移民絕大多數教育水準偏低,從事勞力工作,但是僑匯對于本國家戶經濟的貢獻頗大。據「美洲開發銀行」統計,玻國2011年的僑匯總金額為10.12億美元,其中自西班牙匯回者獨占45%,阿根廷及巴西則分別為15%及3%。官方統計目前玻國在西班牙的合法移民約17萬人,阿根廷約35萬人,巴西則約5萬余人。
然而,近年來由于西班牙遭逢巨大經濟危機,失業率節節攀升,今年9月份已達25.8%,移民首當其沖,失業情況高于平均值,因為自去年以來已有超過7%的玻利維亞移民返國。玻國政府現推動遠距職訓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即在于扶助旅外國民取得較專業的就業技能,降低失業風險,另方面則是期望藉此避免移民大量返國導致僑匯流失,并造成難以負荷的社會壓力。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玻利維亞對玻國移民者提供遠距技職教學 content&view=article&id=390:migrantes-bolivianos-comenzaran-clases-virtuales-desde-noviembre&catid=53:noticias-pasadas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