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就業難”、“起薪3000元人民幣,海歸怎么了”……近日,類似的報道紛至沓來。一些媒體將問題的矛頭指向了80后海歸,也指向了日益高漲的留學熱。據《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高達34萬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新一代海歸就業難、起薪低與留學熱有關嗎?該怎樣看待出國熱?該怎樣看待新一代海歸的就業?本期話題就此進行探討。
湯敏
將海歸起薪低和就業的暫時困難,與留學熱聯系在一起,留學因此成了罪魁禍首,這沒什么道理。
作為人口最大國,中國留學人數世界第一,不足為奇。我國30年的留學史雄辯地證明,留學政策不僅是一個教育政策,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更可提升到政治、文化、科技﹑經濟建設﹑對外開放等各個層次。
當前,留學熱仍在不斷升溫。毋庸置疑,有一批走出去的學生是因為對國內教育的內容與質量有所不滿。有人甚至計算,高考人數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出國留學。對此,我們該如何看待?
筆者認為,我們對留學熱應該有更開放的思路和更廣闊的胸懷。首先,在國內還是國外上學,是家長、學生自己的選擇,應該得到尊重。外國學校愿意給獎學金、助學金來培養我們的學生,有什么不好?自費的學生家長愿意自己掏腰包讓孩子們得到更國際化的教育,也無可非議。當前是有一些海歸變“海待”,但隨著這些小海歸們更熟悉國內情況,也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升級,情況會有所改善。
留學生成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雇員,也是新趨勢。據榮鼎咨詢公司的數據,2009年之前,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為每年大約30筆交易,總價值不到5億美元。而過去兩年這個數字已達到每年平均100筆交易,總價值大約50億美元,增加近10倍。在這些走出去的企業中,到處都有留學生的身影,都是留學生的機會。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國內的教育,從應試教育到高校教育都要動手術,做改革。中國高等教育最輝煌的時代是西南聯大時期。在抗日戰爭困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為國家培養出很多的大師級人才。要提升中國教育水平,還需要找到影響教育發展的理念問題、體制問題以及教育內容與方法問題。
教育改革談了多年,為什么還不盡如人意呢?我覺得這與缺乏一種真正公平競爭的環境有關。學校也在競爭,但更多的是同質競爭。與經濟界、企業界相比,教育界缺乏類似合資企業、外國獨資企業、民營企業這些層次的機構參與競爭。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公平合理的教育競爭環境,是逼著學校加快改革的關鍵。
記得筆者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留學時,當時的臺灣小留學生也很多。那時臺灣、韓國學生出國留學的比例可能比我們現在還大。只要我們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有一個參與國際競爭的機制,有一個有效地、靈活地吸引留學生回國發展的政策與環境,多一些出國留學生,讓我們的下一代得到更國際化、更前沿、更高水平的教育,有何不好?
易鑫
家長熱衷送讀孩子出國帶來了心理、就業等諸多問題。筆者呼吁,要理性留學,家長應克服三個心態。
一是跟風心態。中國家長一直有一種焦慮感,怕自己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如別人,于是不顧孩子是否做好了獨立的準備,就貿然送孩子出國。二是崇洋心態。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不好,是國內的教育問題,覺得孩子只要到國外就能變成優秀學生,只要出國就能成才。三是盲目心態。有些家長認為,哪些國家熱門就應該去哪些國家,哪些專業熱門就應該學哪些專業,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愛好所在。
就業的好壞不應是判斷海歸得失的價值坐標,這樣的指標意義過于短視和功利。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才是投資教育的原動力。因而,在教育成果的評判上,理應更加全面而長遠。海歸成“海待”不是嘲笑留洋得失的由頭,而是反思整個教育功能的一個契機。如果說這會帶來某種理性的改變,應不是對留洋的否定,而是讓留洋在肯定中實現質量提升,并帶來整個教育認知的嬗變。——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