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如果說海歸被稱為“海帶”是一種調侃的話,那么紛至沓來的是“海歸就業難”、“海歸不吃香了嗎”、“起薪3000元人民幣,海歸怎么了”等各種報道。人們并沒有將問題的矛頭指向“60后”(40歲以上)海歸、“70后”(30~40歲)海歸,而是指向“80后”(20~30歲)海歸。“80后”這個打著時代烙印的特殊群體,又一次被推向風頭浪尖,成為人們爭議的話題。(10月11日《人民日報》)
“海龜”成“海帶”,一些人要么畢業就失業,要么處于低薪的初始階段徘徊。“海歸”的身份光環已經漸漸蛻去,市場的法則讓就業市場變得更加理性。“海歸”這個特殊群體,寄寓著國人的太多期望和情感,其在就業市場的走向也讓人感到心中有種酸楚的味道。于當事人來說,難免有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感慨,對于熱衷于出洋留學(微博)的后來者,可能有一種提示作用,而對于反對者來說,或許認為這是留洋熱回歸理性的一個契機。
如果單純從市場的層面或可解釋,顯而易見的原因在于,一是海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后,整體素質難免會有所下降;二是很多留學生語言不過關,缺乏適應能力、表現糟糕,難以適應國外開放式教育;三是學歷、資質造假屢見不鮮,特別是唐駿的學歷涉嫌造假被媒體公開后,海歸的整體形象急劇下降;四是企業不再“迷戀”洋文憑,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重能力輕學歷”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唯文憑論”和“唯留洋論”已經鮮有市場,海歸在國內的遭遇,跟國內大學生的情況,其實殊途同歸。
然而,盡管近年來海歸人員的待遇不如從前,社會輿論也不乏理性的分析和提示,但留洋潮依然逆勢而上。有報道稱77%的學生或家長(微博)明確表示留學投資很值得。事實上,囿于國內教育的短板,學生或家長選擇留學的思維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成功就業”和“身份標簽”到“英語能力提高”、“思維方式的改變”、“就讀院校有實力”、“專業知識的提升”等的綜合認識,我們看到投資取向和教育思維已經更加理性而明智。
教育的功利化,不僅體現在教學上,也體現在讀書的目的性上,教育被市場因素綁架,就業前景左右了專業的設置及一個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圍繞市場轉,讓大學精神和教育內涵都變得極為淺薄而功利,“讀書不就業,請我都不來”成了一種社會共識和教育價值。“讀書無用論”則甚囂塵上,在這種語境下,留洋熱還方興未艾,就足以說明,支撐留學的動力已經由最初的跟風與仿效,變得更加理性而長遠,這既是教育本質的悄然回歸,也是對國內教育的直接抗議。
學校名稱:以色列佐治亞理工學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所在位置:美國,亞特蘭大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85年學歷: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15000人院校地址:225 North Avenue NW Atlanta, GA 30332-0001 (404) 894-20009283
就業的好壞不是判斷“海歸”得失的價值坐標,因為這樣的指標意義過于短視和功利。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才是投資教育的原動力。因而,在教育成果的評判上,理應更加全面而長遠。因而,海歸成海待不是嘲笑留洋得失的由頭,而是反思整個教育功能的一個契機。如果說這會帶來某種理性的改變,應不是對留洋的否定,而是讓留洋在肯定中實現質量提升,并帶來整個教育認知的嬗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