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國科會擴大計畫要教研究家成為企業家 2012年10月05日 12時訊
美國國科會7月18日公開了一項積極規劃擴展傳授創業技能給教授和研究生的計畫初步結果,由此項計畫啟動的第一年報告中已經證明這是一個將發明商業化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這項「創新合作計畫」(The Innovation Corps,簡稱 I-Corps),著眼于教導這些科學家讓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發明商業化的基本技能。此計畫的主導人員表示,雖然現在針對市場成功率做一個明確的長期總結,還言之過早。但目前首批的一百個創業計畫已經明確地在這些大學參與者心中扎下信心、技術及熱烈回響的根基。
該基金會董事蘇柏拉.蘇雷斯在國科會位于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總部進行首次年度簡報時指出,這項包含私人投資的計畫目的是為了讓納稅人的投資取得最大利益,而去(2011)年非凡的表現確認這計畫方向正確。特別是在當前預算吃緊和經濟蕭條的時刻,這項創新合作計畫反映出聯邦政府急切的要讓納稅人感受到政府在基礎科學研究上花費數十億美金回收到的實質利益。另ㄧ主要目的也包括尋求將基礎科學發明「轉換」成商品或應用科技的更佳方式。
藉由創新合作計畫,這些由終身教授和研究生組成的團隊投入六個月的時間學習創業的基礎課程。課程中包括每一個團隊都要跟一個來自于業界的輔導者配對,當他們接觸潛在客戶去學著發掘他們的研究有無可能的商業利益及如何讓研究轉換為商品時,輔導者可以提供意見,幫助他們學習。而到目前為止,參與的學員必須到史丹佛大學接受由該大學史蒂夫?布蘭克副教授 (硅谷企業家及兼任管理學副教授) 所教的課程衍生而來的訓練。參與者在史丹佛大學參加一個為期三天的會議,然后身負任務回到他們自己的大學,其中一項任務是要利用超過八週的時間跟一百位潛在客戶訪談,最后再回到史丹佛大學接受最后的課程總結與評量。
在7月18日的ㄧ週年慶祝活動上,國科會宣布今年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和喬治亞理工學院將加入史丹佛大學一同作為該計畫的核心學院。未來一年內,可能會有多達十多所大學陸續加入此行列。該計畫成員之一的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校區的化學系帝瑪諾教授發明了新ㄧ代放射性物質,此物質可拿來做影像醫療技術,像是正子掃描(PET scans),在創新合作計畫週年活動上表示,「在這計畫中,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是,我能夠走出去與人交談,也可以真的理解擁有一個完美的技術和擁有一個能產品化的技術之間的不同。」雖然對于創新合作計畫來說,目前距離能夠證明它有實質上商業成功的時間點還太早,但根據第一年的課程參與者調查顯示,他們很明顯的在創業技能上有大幅進步。這計畫中還有一個熱心的支持者,他就是伊利諾州民主黨眾議員丹尼爾·利平斯基,他常常在眾議院科學委員會會議時提及這項計畫。利平斯基先生甚至說服共和黨眾議院的領導者于7月初在芝加哥舉辦一個針對該計畫的小組聽證委員會來宣傳對此計畫的承諾。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國科會擴大計畫要教研究家成為企業家但身為「研究與科學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的阿拉巴馬州共和黨眾議員莫布魯克斯清楚聲明他仍希望能看到更多證據,來證明創新合作計畫的價值所在。布魯克斯先生提出像是Solyndra公司和Abound Solar等太陽光電公司那些儘管有聯邦資金贊助計畫仍告失敗的相對例子。布魯克斯先生在聽證會上說:「現今企業已在抱怨政府干預過多,可用資源短少的同時,許多有關批評聯邦政府選擇商業贏家或輸家的不滿之聲也有耳聞,我們需要更了解國科會如何及為何是為大學研究做這樣相關決策最好的單位。」
(譯者: 潘宜欣)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國科會擴大計畫要教研究家成為企業家 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