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奧地利外籍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2012年09月25日 08時訊
奧地利近年來成為外籍學生留學的熱門國家,在奧地利高等教育體系中,約有4分之1學生是外籍學生。
在2011/12的冬季學期共有360,495名學生注冊,其中81,578名為外籍生,比去年外籍學生人數多了6,167名。在奧地利外籍學生中,大部分的學生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土耳其,且自德國赴奧地利就學的人數仍在逐年增加中。
在2011/12的冬季學期共有31,159名德國學生申請就讀奧國大學與技術學院,德國學生選擇赴奧就讀,通常是因為德國大學的申請入學相對較為困難。由于德語系國家與大學的招生名額遠遠低于申請就讀的人數,使入學機會產生供不應求的情形,使這些德語系大學紛紛開始引進入學審核機制。
和北美大學體系相反,德國大學生在入學時就已選定主修領域,熱門但是相對較難申請入學的科系包含了醫科、生物學、牙醫、藥理學和商業管理。
每間大學和科系雖有不同的入學限制條款,但是學生在高中畢業時基本上都必須有優秀的成績才有機會,當成績不符合德國大學要求的時候,多數的學生則選擇退而求其次──到奧地利大學就讀。
奧國外籍生人數次多的國家為義大利,其中包括8,091名來自義大利北部波爾扎諾自治省的學生。其余外籍學生則來自土耳其(4,475),波士尼亞(2,966),克羅埃西亞(1,933),塞爾維亞(1922),保加利亞(1,940)、羅馬尼亞(1,861)和波蘭(1,822)等國。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奧地利外籍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