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培養孩子們的膽識比教他們SAT考高分更重要 2012年09月07日 12時訊
人類教育下一代的歷史大概超過兩百萬年了,你可能會認為老狗變不出什幺新把戲。可是環顧周遭卻不是這幺回事,從虎媽的嚴格管教到完全放牛吃草,總不斷有新的故事流傳。不過人們仍篤信不疑的是教育的功效。會考高分的小孩進入大學或社會上多半也會表現得好。大家都明白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一輩子所賺的錢差距會有多大。所以拼老命拉拔孩子接受更多教育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不過現在有一股不同的論點出現,他們不認為學習成績好有那幺了不起,訓練孩子們的膽識才是重要的。有一位教育學者Paul Tough寫了一本書「小孩如何成材」,他在書中說膽識才是教育改革的基石,尤其是長在困難環境里的人。他在做過許多研究后表示,智商在八歲以后就很少成長,然而人類在鍛鍊堅忍、專注、應變等能力方面卻可以持續成長,直到成年。誠然智商決定人能不能進大學,但要熬到畢業卻須賴心志的另一番磨練。他還說,才不久以前,美國製造出最多的大學生,現在卻產生最多的中輟生。
Tough自己就是一個大學中輟生,他說高中的成績表現好的人,即使是不怎幺樣的高中,也比SAT分數考得高的人,更能度過考驗、挺到大學畢業。因為幾年的成績表現,比起一次性的考試成績,更能代表一個人平日心志鍛鍊、個性養成、時間管理等多方面的能耐,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另一位教育學者Madeline Levine的書「如何把小孩教好」針對社經條件較佳的族群,卻獲得相同的結論。她發現許多富家子弟,雖然考試成績很好,然卻心志、情緒、甚至體能都很脆弱,因此建議這些家庭不要再強調學校成績、應重視價值,少做點功課、多一點睡眠,不要成天施加壓力、應該多給孩子鼓勵。
如果家庭無法做到,學校是否能教他們膽識?Tough曾就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學校進行訪查,結果發現兩者都無法做好。富裕地區的學校視界太過褊狹,因而無法學得彈性;貧困地區學校則境遇太過悲慘,因此往往無法堅持。
不過他也在某些地方發現新的希望,他發現一些學校能擺脫課業的韁索,也發現某些老師用教導孩子紀律、培養好的習慣、以及激發他們不同的思考方式來改善這一切。這些好的榜樣可以帶領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也讓孩子學習到艱難努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會勝過輕易唾手可得的佳績。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培養孩子們的膽識比教他們SAT考高分更重要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