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大阪府推動學生及家長參與教師評鑒工作 2012年08月31日 12時訊
大阪府教育委員會于8月24日決定,為了解教師的教學能力,將對公立學校家長及學生舉行問卷調查,家長及學生對教師的意見,列入教師評鑒的參考依據,為日本全國第一個將家長及學生對教師的意見納入教師評鑒的縣巿。
列為學生及家長考評對象的教師約有5萬人,重視受教權益的地方政黨「大阪維新會」于本(2012)年3月主導府議會修正通過府立學校條例,明定「應採納學生及家長對教師授課的意見,列入教師評鑒」。在評鑒教師的三個項目:「教學能力」、「學生輔導」及「校務管理」中,對家長及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將反映在「教學能力」的項目中,評鑒結果會影響教師的薪資。
高中的教師評鑒項目中,有「對教師上課的內容產生興趣」、「上課可以學到知識及技能」二項,國中小學為「提昇學習興趣及意愿」、「學會上課內容」、「可以協助配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如預期的培養具有學習意愿的團體」、「對學童適切的評鑒」等5項,每個考評項目分4~5等級,另外有意見陳述欄,讓學生及家長自由撰寫對教師教學的意見。
目前大阪府公立學校教師的考評,先由副校長就教師的本職學能及教育成果作第一次評鑒,再由校長複評后報送教育委員會,教育委員會原則尊重各校之考評。
資料
學校名稱:荷蘭社會科學研究院 IS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所在位置:荷蘭,Hague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52年學歷:專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10000人院校地址:http://helan./school/7741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