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印地安那州刮起寧靜教改旋風 2012年08月24日 12時訊
2011年夏天一位16歲女孩Dayana來到當地一家她心儀的私立Roncalli高中想入學,但是她的父母親是來自墨西哥的新移民,根本付不起一學期8,030美金的學費,看來她只能進入學區的公立高中就讀。然而奇蹟發生,最后她竟能圓夢,如她所愿進入Roncalli。這一切都是拜印地安那州的教育改革所賜。因為在一年多前,州長Mitch Daniels推出一套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讓Dayana得以圓夢的發放教育券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項政策。新的教改方案還包括重新制訂教師評鑒制度,教師績效優劣須依學生成績表現來評定。此外并賦予各校行政主管更多的自主權、同時極力鼓勵特許學校的成立。全美教育改革中心主席Jeanne Allen對之大加稱許,因為就她的觀察,印州的教改較之其他各州,毋寧更為全面、更具整體性,其他各州的教改相形之下只是零星而片斷。
全美現有分布在16個州與華府特區的32 個學區實行教育券制度,受惠學生至少有210,000名之多。然而這項制度施行以來,仍然備受爭議。原則上,教育券之發放可以幫助家長們讓小孩進入理想的私立學校,可是反對的人士則認為這樣只會搶走公立學校的財源,并且助長學校教育「私立化」。更惹爭議的是其中不少的教育券可能會流入教會所辦的學校里,而使宗教與教育間的問題更為複雜化。
然而,事實上,發給教育券的成本其實比起公立學校每一位學生所獲補貼的成本為低,因此事實上反而是在幫州政府節省教育經費,另一方面卻可讓家長有更多的選校自由。并且,州政府在立法之初已有妥善規畫,這些補助大多數仍然是頒發給低收入家庭的,對于中等家庭如來申請也只能獲得較低數額的補助,因而并不致偏離原本以照顧低收入家庭為主的旨意。
依Daniels州長的想法,教育券原本就是為彰顯「社會正義」而設的,低收入家庭不應為家境貧寒而被剝奪了選擇學校教的自由權利。州政府的職責在提供教育環境,并將為子弟們選擇學校的權利留給家長。另一方面,這種選校的權利也同樣適用于各個公立學校,亦即如果學校不在自己住家的學區之內也應有越區就學的權利。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帶來了一個良性的效果,即各個公立學校之間必須卯足全力,為爭取學生來就讀而努力。為了爭取學生,有在公路旁或社區樹立看板的、有的寄發廣告文宣或送出T恤的、更有宣傳學校會提供iPad以增加吸引力的。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印地安那州刮起寧靜教改旋風印州的教改如今已有相當亮眼的成績。該州教育廳Tony Bennett係于2009年到任,在這兩年該州的各項學生績效指標均有非常顯著的進步,各高中所開的大學預科課程成績高居全國第二名,高中生畢業率也遙遙領先。教育券的各項績效日益為人注目,不少共和黨出任州長的州也紛紛群起效尤。Daniels州長表示教育券所起的作用及產生的影響將日益擴大,它讓孩子們能夠自由選擇想進的學校,進而促成學校的進步與改善,最先只是少數的印州學子受惠,最后必將影響到更多的人。
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