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大學加強研究生研究行為的道德教育 2012年08月24日 12時訊
美國研究所委員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最新報告指出,研究生對研究行為的道德觀,視其指導教授而定。這份報告提到,研究生一旦面臨棘手問題,如抄襲、研究行為不當或利益沖突時,即過度仰賴指導教授,而非尋求大學里的資源。3年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才表示要各大學自行確保研究生接受聯邦政府規定的道德訓練,3年后即誕生了這份報告。
該委員會計畫與執行協理副校長丹尼克(Daniel Denecke)表示,參與委員會這項「學術品格計畫」的研究生,皆認為自己對研究行為道德相當了解,「但當我們更深入探究時,發現這些學生很需要知道面對研究行為不當時,自己該怎幺處理。」這份名為「研究教育下的研究與學術品格:全面性方法(Research and Scholarly Integrity in Graduate Education: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的報告由聯邦研究品格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贊助、2008年開始進行,條列出這項計畫的研究結果。 近來學術行為不當的新聞常出現在報紙頭版,研究所委員會認為,這是因為道德觀趨于崩解、作弊可帶來的財富利益,以及政府緊縮研究行為規範所造成。這項研究計畫大量收集6所大學的相關資料,包括校園內的研究道德氛圍、投入道德教育的資源、以及各大學改善道德教育的努力情形等。同時,該計畫也針對各大學自行提出的弱點改善情形、新研究生道德訓練計畫,持續追蹤。參與計畫的6所大學為: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亞歷桑納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艾茉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各大學提出的改善道德教育解決方法中,其中一項為亞歷桑納大學提供最高美金1,500元獎助金,鼓勵研究生尋找改善現有研究所課程及科目道德教育的新方式。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則透過評估調查發現,雖然研究生認為抄襲是非常嚴肅的議題,但要研究生自己挑出自我抄襲的部分──也就是遇到必須引用自己作品的情況時──他們都不是非常有自信。為幫助研究生更了解著作權,學校主管人員把現有的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大學加強研究生研究行為的道德教育 專題課程「避免抄襲」,改名為「符合倫理道德的著作權:加入學者對話」,避免課程名稱看起來太過嚴肅;校方也規劃了幾項簡短的互動式練習,幫助學生了解什幺是抄襲。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大學加強研究生研究行為的道德教育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