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報道,“如果你想領先別人,就學漢語吧!”這是美國《時代周刊》對全球正在興起的“漢語熱”的評價。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的“漢語學習潮“正熱浪滾滾。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不久前報道,新加坡一所小學開始流行使用平板電腦學習漢語,學生們可以通過相應的學習軟件從網絡上下載中國古典詩詞歌賦,方便 學生朗讀背誦,也可以讓學生學習漢字書寫,或點擊“發音”鍵,學生字發音,邊玩邊學,以增加學生學習漢語的樂趣,據說很受小朋友歡迎。在這所名為“華民小 學”的學校里,不僅有華人學生,而且還有包括菲律賓人、印度人在內的各族裔學生。漢語學習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甚至一位印度裔小朋友在學習漢語后說道“英 語太無聊了,漢語生動有趣。”其實,華民小學的趣味漢語只是新加坡近年來漢語熱潮方興未艾的一個縮影。現在如果去新加坡,你會發現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在當地是一件十分“COOL(酷)”的事。
作為舉世聞名的東南亞花園城市國家,新加坡一直以整潔、美麗著稱。因為新加坡人的面孔與中國人相似,很多人誤以為在新加坡人人會說漢語(在新加坡被稱為“華語”),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人種組成的復合性國家,其中華人約占76%。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有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其中馬來語是國語。在教學、商業、出版、公務等方面使用各民族語言文字都是合法的。
但1965年新加坡獨立后,為便于向西方學習,同時作為一個國際港的商業往來需要,政府開始提倡民眾廣泛學習英語。從1984年起,政府規定所有學校都要逐步過渡到以英語為第一教學語言,各民族語言作為第二教學語言,以加強各民族的融合,提高全社會辦事效率。英語被列為行政語言,成為各民族通用的語言,并且說英語被認為是一種時髦。英語也是商業界的官方語言,大部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均以一口流利的英語為榮。雖然華語貴為該國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只是作為小學和中學的一門課程開設,并沒有作為母語使用,甚至在很多華人家庭里相互也是以英語溝通。久而久之,華語變成了很多華人名副其實的“外語”,雖然政府從1979年開始就推出了“講華語運動”,但效果不甚理想。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提高,漢語教育逐漸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新加坡也掀起了“漢語熱”。在新加坡有很多私立學校及公立學校開設或正在籌備以中文授課的中高級課程和專業文憑,例如新加坡管理學院的企業管理和國立南澳大學的中英雙語授課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以及有聲有色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等。
在新加坡的超級市場、攤販、購物中心、公交車上或一些政府機構里隨處可見一張張標語牌,上面用中英文寫著:“講華語,是福氣,別失去!”“華語COOL(酷)”的大幅標語,非常惹人注目。新加坡政府還請林俊杰等明星擔任漢語宣傳大使,配合“講漢語也很酷”的口號,吸引年輕人學習漢語。
不久前,新加坡電視臺還舉行過一個類似于中國“超級女聲”的選秀節目,盡管是純中文制作,參賽選手也都必須唱中文歌曲,但這個節目卻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新加坡極其火爆。這是新加坡文化部門的宣傳手段,它標志著新加坡政府推廣漢語的決心。
新加坡“國父”、內閣資政李光耀經常在各種場合鼓勵民眾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說,兩代人之后,普通話就會稱為該國的母語。新加坡前總統納丹是印度族,但也不顧80多歲高齡,認真學起了漢語。新加坡政府還有一個專門規范華語標準的華語委員會,把一些詞匯規范化,刊登在華文報章上,并且使用漢語拼音為漢字注音。
今年初,新加坡教育部公布了“母語教育檢討報告”,為鼓勵學生活學活用包括漢語在內的母語,教育部在調整教學方法之外,也重點改變考試方式,側重考學生的應用能力,實現“樂學善用”。在被問及學習漢語的原因時,新加坡學生的答案首先是出于對中國的熱愛,對漢語文化的景仰,更重要的是為將來的前途考慮。許多學生希望將來能到中國做生意,還有的想當外交官,或者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等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