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經濟不景氣,美國夢在華裔小區已成“雞肋”,很多人選擇放棄美國夢,踏上回亞洲尋夢的征途。
年過30的陳先生可謂“含著金湯匙”長大,父親在臺灣行醫,家境優越。雖然長在臺灣,但父母讓他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幼兒園和小學就讀只講英語的國際學校,卻不會讀寫中文。后來在母親陪伴下移民加拿大就讀私立中學,之后赴美國名校讀牙醫,一路走來花費不菲,美國夢似乎已在眼前,但這 條用金錢鋪就的路并不平順。畢業后他先在圣蓋博一間牙醫診所當醫師,每天勞累辛苦,所得不多。他表示,辛苦工作,每年收入不到9萬元,繳稅后更所剩無幾,而華人區亞裔牙科診所遍地開花,競爭激烈,自己開診所風險大投資回報期長,所以目前搬到溫哥華。
他表示,自己的一個親戚在中國開了間牙科醫院,每個患者收費不比美國低,而且患者眾多,也沒有美國這么多對醫師的限制,親戚勸他去中國,“保證比美國賺多好幾倍”。
而臺灣留學生廖先生則從南加大獲得碩士學位,先在艾爾蒙地一家華人公司工作,但半年后就返臺并到中國昆山一家臺資公司工作。他表示,在美國薪水不高,一直做下去也看不到前途,南加房價跌不多,買房結婚落地生根的美國夢難以實現。而在臺資公司工作雖辛苦,昆山的環境也不能跟美國比,但比起美國“溫水煮蛙”式消耗生命來說,昆山更有活力,也更有前途。
廖先生說,他認識的同學,很多人畢業后利用畢業實習期在美國游山玩水,到期回臺灣,對美國并不留戀。回臺后或在公司做事,或考公務員,結婚生子,全家和樂,而且有全民健保,沒有后顧之憂,比起美國舒服很多。
而同樣為南加大畢業的臺灣留學生趙小姐表示,畢業后在圣蓋博一家華人公司找工作,但薪水不到2000元,老板娘脾氣火爆,稍不注意就責罵,有時中午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而回臺灣后在一家著名化學公司找到工作,也不用看人臉色,比起遙不可及的美國夢,在臺灣的現實生活更好。
1990年代來美留學并落地生根的中國大陸移民黃先生說,自己當年過五關斬六將艱難赴美,在大學和家鄉都傳為美談,非常榮耀,但當年比自己差的大學同學很多春風得意,荷包滿滿。而自己在美國公司做事,隔著“玻璃天花板”升遷無望,每天要看長官臉色,日常開銷也是能省則省,剪“哭胖”看直郵廣告早已成為生活習慣,只能感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美國逐夢到底是不是正確選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