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要求較低,抑制了學前教師的薪金,間接造成人手嚴重不足。
在一項關于學前教育的全球調查中,新加坡表現一般,在45個國家當中排名第29。表現最不理想的是與“素質”有關的因素,它們多與師資有關,包括師生比例、教師培訓和平均薪金,以及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我國在“素質”上排名第30位。
調查的研究圍繞在三到六歲幼童的學前教育課程上。
這項今年初展開的調查,引起委任經濟學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進行調查的新加坡慈善機構連氏基金,以及學前教育專家的關注,他們呼吁政府為學前教育領域投入更多資源,提升學前教育課程以及師資水平。
在政府為學前教育領域注入的款項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26名。
基金總裁李寶華說:“新加坡學前教育制度主要由私人業者形成,所提供的素質參差不齊;我國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平等的問題可能日益加劇。一個更平等的學前教育環境將讓弱勢家庭孩童不輸在人生起跑點上,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
師資是學前教育業者最大的成本開銷,其次是租金。有多年學前教育經驗的邱金珠博士指出,政府投資在這方面的款項多數以津貼方式撥給家長,如果政府能增加撥款并將部分款項導向業者,減輕人力和其他方面成本負擔,這也有助于減輕家長需負擔的費用。
她建議,幼稚園課程可建立在較健全的小學制度上,幼稚園二年級可規劃成新加坡教育部“小學前”(pre-primary)課程的一部分,以確保所有孩童進入小學前,都能負擔得起并有機會接觸到內容完善的教育。
邱金珠也是學前教育中心Pre-school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創辦人。
在師生比率方面,排名10名以內的國家,每名學前教師照顧的孩童介于5到11人,新加坡教師則需同時照顧20名學生。
在“可負擔性”和“供應”方面,我國分別排名第21名和25名。
整體排行前三名依次是芬蘭、瑞典和挪威。韓國第十,是排名最高的亞洲國家。
報告指出,國家愈富裕,愈有可能提供可負擔得起的學前教育環境。這同時反映了這些國家不論是在文化或政治上都非常重視學前教育。但是在這方面,我國表現一般,人均收入雖高但有效為弱勢家庭提供津貼卻有限,而個別學校水準也參差不齊。
和我國面對同樣問題的發達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
另一方面,不少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政府為學前教育作出的投資與孩童成年后的收入和社會利益之間有直接關系。
經濟學人信息部分析師蘇雷士引述這些報告說:“一部分的回報可在孩童身上看到,他們一生中的收入將增加,更重要的是日后得用在補救的花費、犯罪率和對社會福利的依賴將減少,整體社會將從中獲益。政府在這方面的年回報率是8%到17%。”
職總優兒學府總裁陳智誠針對報告受訪時說,和四年前相比,新加坡學前教育的環境大有改進,全島增設了200多家新托兒所,另有200家新中心在計劃當中。但是,人力資源是學前教育領域的瓶頸,他因此希望各單位提升這個領域的就業和升遷機會。
教育服務雇員聯合會執行秘書洪鼎基則相信,提升這份工作的專業形象,有助于改善情況。
他說:“不論是公眾、業者或政府,都應認同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薪金,應與擁有相同學歷、從事其他行業者的同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