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美國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所在位置:美國,紐黑文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01年學歷:語言 專科 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MBA 學校性質:私立學生人數:6641人院校地址:New Haven, CT 06520 (203) 432-47719281
為即將留學的中國學生提供留學新聞:《高考還是留學,逃不過的競爭》06月30日報道。中國高考,已不再是通向大學的獨木橋,因為有了“洋高考”。
2009年,當“洋高考”的潮頭漸漸涌現,本報曾采寫發表系列報道“洋高考熱中的冷思考”,對高中生“用腳投票”選擇去海外大學深造的現象作了剖析。彼時,海外留學多少還是“尖子生的專利”。而今只過了短短3年,“行情”竟已發生很大變化。
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考試,眼下在部分城市的高中生中大熱。這種盛況,像極了十幾二十年前在大學里轟轟烈烈上演的托福熱和GRE熱。越來越多中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想通過SAT考直接留學美國讀本科。有些家庭,則把留學當成孩子考國內名校失利甚至高考失利的“退路”,以至于今年高考考點門外,中介頻頻往家長們手里塞的,已不再是高考復讀班的宣傳單,而是制作精美的留學廣告。
為了“提前讓孩子適應”,更為了給“搏”美國名校增加成功系數,留學低齡化愈演愈烈;同時,“在外國讀書很輕松,中學生課余有很多玩的時間”、“國內成績不好的學生,到了國外就像變了個人,一下子出色了”之類說法廣為傳揚,聲音越來越響……
站在此岸遙看彼岸,究竟能看見什么?何況隔著紛紛傳言構成的重重迷霧,又多少摻和進了自己一廂情愿想象出來的圖景。本報記者最近趁到美國走訪名校,就這個話題作了一些采訪——不敢說“深入”,更不敢說“全面”,只是想請正在熱頭上的學生和家長們,換個角度再看看、想想此事。
有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放棄國內高考乃至中考、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去年參加各種“洋高考”的人數,保守估計已達34萬。而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稱,2010至2011年度,在美國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從上一年度的12.78萬人增至15.75萬人,其中讀本科學位的增加了兩倍還多。
“洋高考”驟然大熱,留學隊伍的結構迅速變化——越來越多中學生把美國的大學作為本科教育“目的地”;而為了上美國名校,諸多學生在讀初中或高中期間,便遠涉重洋。
但家長們花了大把錢把孩子送出去,真的能讓他們對接優質教育嗎?還有,提早留學而躲開國內的應試教育模式,孩子真的就輕松了嗎?
另一種競爭
“美國和中國,在哪里讀中學更辛苦?我逃過了中考、高考和應試教育模式,但其實競爭是逃避不了的。”在耶魯大學今年的畢業典禮上,記者遇到了碩士研究生李偉倫,她說起另一種競爭:“我總算分兩步跨進了名校,但一路看到很多小留學生同伴選擇放棄。”
李偉倫是四川人,早在2004年讀初二時,就被父母送到美國東部一座城市。一家人的夢想,是希望她申請進入一所排名前50的美國大學讀本科。但成績全A的李偉倫,在競爭路上栽了個大跟頭。
“在美國上高中,每天下午3點就放學了。但3點以后的自由時間,美國同學都安排得滿滿的,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社會服務、藝術類或科學類社團活動……”事實上,美國本土的同學從高一開始就在為申請名校作準備了,因為除了高中的學習成績和SAT分數,美國的大學在錄取新生時很注重申請人的履歷——一張履歷表能否被填滿,他們認為這能從一個側面反映這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李偉倫對美國的升學行情一時沒弄清楚,況且融入當地環境要有一個過程,后來她也努力想參加社會服務等等,可是得花比別人多得多的精力——比如最簡單的一件事,美國同學花20分鐘就能在網上找到活動信息,她卻要花上1個小時甚至更多。
“申請名校的本科,一個重要錄取指標是看你是否展現出了領導才能。對我來說,成為當地學生的領袖,顯然很難在高中三年里做到。”高中畢業前,李偉倫申請了15所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學,結果一份錄取通知書都沒收到,只能去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大學。
“進大學后,我重新分配了時間和精力,30%學習,40%社會服務,還有30%用來建立社會關系——最終在大學期間換來了一張填得滿滿的履歷表。”4年努力,李偉倫贏得了耶魯的認可。但在耶魯念碩士,她心里別有滋味:“其實耶魯這樣的名牌大學,最重視的是本科生,其次是博士生,碩士生排在最后。”
李偉倫懂這些學歷的不同含金量,不像國內許多人,一聽“耶魯”就立正,而且想當然地認定那里的博士一定比本科生身價高。
有些名校的碩士項目,完全可以說是“創收”,“有的專業,碩士一招100多,而博士每年才招10個不到;碩士一年學費要四五萬美元,而博士給獎學金,自己不需要花一分錢。”李偉倫說,因為經濟不景氣,美國很多高校這兩年都擴大了碩士招生規模,即便“常春藤名校”,也開設了過去十分不屑的1年制碩士項目,二三流大學新開的碩士項目更多。
實際上,諸多海歸的大學教授也在不斷向國內學生強調:“出國留學,除非申請到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本科生或者博士生,否則實在沒必要。”
百里挑一
在沒到美國之前,像李偉倫這樣認為自己“肯定拼得過美國同學”的國內尖子生,很多。這顯然低估了美國名校入學競爭的激烈程度——它們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世界眾多國家的家長都“發瘋了”。
擇校,在美國孩子讀高中、初中時,也是普遍現象。李偉倫說,要申請名牌大學,普通中學的學生往往吃點虧,除非你是學生中公認的領袖人物,甚至要在所在地區或所在州出類拔萃。美國人也相信,名牌中學有更多資源,特別是擁有眾多優秀學生能造就更好的學校氛圍。名牌中學老師為申請人寫的推薦信,對名牌大學是有說服力的。
“亞裔家庭重視孩子學業成績已是世界聞名,但竭力幫助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一樣是美國家庭的大事——這和膚色、國籍等等無關。”紐約史戴文森高中的學生輔導員杰瑞米說。
史戴文森高中,是一所在全美能排進10強的公立高中。每年它的畢業生里,總有七八十名被康奈爾大學錄取,二三十名被哈佛錄取,二十名左右被麻省理工錄取。難怪它是紐約州的家長們“擠破頭”也要幫孩子擠進去的學校。
史戴文森高中每年招生,都由紐約州統一命題考試,錄取只看這次州考的成績——也可說是“一考定終身”。過去,它的錄取比例是100∶2或者100∶3,“這兩年經濟不好,很多原本想送孩子上私立高中的人家也涌過來了,結果去年的錄取比例達到了100∶1。”杰瑞米說。
在美國入讀好的高中,學業并不像國內傳說的那樣輕松。“美國人不捧‘奧賽’,但好學校的學科難度一點不比‘奧賽’低。”而且,美國也充斥各種“沖刺班”、補習班和家教。“很多孩子到8年級就要去上‘沖刺班’,為了考高中;考SAT前也上‘沖刺班’。只不過白人圈子、亞裔圈子有各自追捧的輔導班。”一名剛被麻省理工錄取的學生這樣告訴記者。
美國名校比較多,很多家庭更傾向于讓孩子選擇離家較近的名校,比如家在西海岸的多選西部名校、東海岸的更青睞東部名校,另外各個州也有一些不錯的州立大學,在本州讀大學還免學費,所以不像國內大家一窩蜂地只盯著少數幾所名校。但這并不意味著競爭不激烈。
雖然所有名校都在招生廣告中宣稱:“歡迎每位有興趣的學生選擇加入。”但事實上,無論中外,永遠只有前1%的尖子生才真正有“選擇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