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道,近年來中國學生紛紛涌向海外大學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福布斯網站報道,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以及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的數據,2010-2011學年,中國學生在美國的大學入學率上升23%,至157558人,超過印度的103895人和韓國的73351人,中國也成為在美學校中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
除了大學,高中也成為中國學生追逐的對象。美國則樂得其所,接受涌入的中國學生,不僅多樣化了學生的構成,還為學校的創收作出了貢獻。數據顯示,中國家長也愿意花費巨額投資孩子的教育。
但是,與中國學生選擇留學美國一樣,畢業后這些學生都不約而同選擇回歸國內,而且很多學生最初也不是特別愿意離開中國,他們希望能夠和家人離得更近,并且不愿錯過中國的職業機會。
這就造成了一種矛盾,中國學生想要接受美國的教育,但又傾向待在國內。美國大學看準了這一良機,將美國教育搬到中國。杜克和紐約大學更是在上海建立校區,提供全日制教育,開創了“落地教育”的新模式。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選擇與中國院校合作,中美學校合作趨勢顯現無疑。
福布斯專家稱,美國大學大都知道提供什么樣的教學課程,授予何種學位,如何定價,并保持學校和品牌的一致性。但是,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引起美國教育機構的格外注意:
第一、 無論開展何種國際性的首創,都必須得到利害關系人的支持,尤其是學校中的一些榮譽教授,而且越早越好。另外,學校的員工也應該參與進來,這樣可以避免潛在的沖突,特別是教學任務方面。
第二、 選擇合適的人員去中國授課至關重要。美國的大學教授多不愿長期調到中國。學校需要協調各方關系,安排合適的人員。使得去中國授課的教師既能滿足教學任務,又能保持授課質量,還能維護學校品牌。
第三、 處理好與中國的合作關系。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教育是很重要的環節。這意味著,美國大學與中國的合作會與以往大不相同,不僅要協調各方關系,推進教學前進,同時還要達到美國國內的期望值。
總而言之,中國給美國大學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無論是開辟新的學術戰場還是創造收入來源。但美國學校需要格外小心,這背后的巨大挑戰也同時存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