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雪梨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凱洛?瑞德 (Carol Reid)研究發現數十年政策逐漸損傷更長教育年限的改革。
更長學校教育年限對人人有益這種想法是沒有頭腦的!兩年前學生15歲可以離開學校,而且沒有人關心他們離校後是否有工作或訓練或是否在人間蒸發。
接受更多的學校教育可以減少代間貧困(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改善健康、增加收入及更均等的收入分配。2010年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政府的新離校政策就是:如果想在17歲前離校,必須安排每周逾25小時的工作或訓練。
新政策的沖擊效益為何?凱洛?瑞德副教授於雪梨西南區的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展開成果調查,此地區為高多元種族且為新州最貧窮的社區,能做為了解新政策的試金石。凱洛?瑞德副教授調查發現許多不同於正常的觀點如下:
一、更長的學校教育不必然更有益於學生:政策上的脫節為當學校常年受其他政策,如選校、補助不均、學校排名等影響,因此不可能增加學校教育年限及確保多元化課程再增加教育管道。低就學人數會影響學校開設科目范圍,然而低社經與文化資本會限制工作經驗選項,也因此限制被迫留在學校者的未來工作。
二、家長的選擇不見得是加分的:研究調查發現一般的父母寧可由專家幫他們的子女選擇教育管道、工作經驗及修課選擇。人力市場變得更不易觀察得知,新進移民與難民發現人力市場很難掌握,新移民與難民因為沒有社會資本網絡,所以無法給他們的孩子在職場找到立足點。
三、學校不可能永遠是機會的階梯:問題在於機會本來就不多,利用這種機會的基礎設施卻缺乏,例如不足的交通工具,造成學生不易參加其他替代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訓練或工作經驗,當學生在公立專科技術學院(TAFE)選修課時學校也無法獲得補助,結果造成學生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學校、社區及當地組織共同合作提供機會階梯的理想不是永遠都存在。
四、教育不是在政治之上:有關任何補助或是何處建設貿易中心、哪些學校可為精英學校、哪些學校可以重新包裝整合不同學區等政治上的決策影響重大,而且通常不在大多數學生與家長關心焦點內。
學校名稱:澳洲西澳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所在位置:澳洲,Perth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911年學歷:語言 預科 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22419人院校地址:35 Stirling Highway, Crawley,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6009 AUSTRALIAhttp://aozhou./school/5523
五、社會階級仍發揮作用:交由家長負責了解教育市場與改革,但由於有限或不同教育、文化、語言資本風險,反而使得家長處於不利情境,再制造社會不均等。
所有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都非常努力,但努力自新義務教育政策(即延長教育年限)獲得最佳成果卻受阻於逾十年來的學校政策,除非這項不利因素能被認同或強調,否則極可能又要歸罪於受害者的文化,而不是政府創造所謂機會階梯的政策造成!
凱洛?瑞德副教授指出,澳洲須建構學校、臨時工、業界與公立專科技術學院之間的聯結管道,澳洲須繼續補助中學學生在公立專科技術學院選課、須有小型巴士接送學生去公立專科技術學院上課;澳洲須支援小型學校的新進移民與難民,并確保不是制造貧窮的下一代(the next generation of have-nots)!
資料來源:2012年 05月28日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To close the gap, fix the system" http://www.smh.com.au/opinion/society-and-culture/to-close-the-gap-fix-the-system-20120527-1zcrz.html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