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盛頓郵報》5月21日的報導,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大學學生實際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論是讀書、寫報告或是課前的準備,從每周24個小時減少至每周15個小時,因此學者們不禁要問:大學是否已經變得太簡單?
George Mason University大學二年級的學生Ashley Dixon表示,她原本以為大學課業會遠比高中繁重,但是事實剛好相反。平均來說,Dixon每周上課時間共18個小時,準備功課的時間則占12個小時。雖然她是全職的學生,大學對她來說卻像個兼職的工作,一星期投入於大學學業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30個小時。Dixon受訪時指出:「我以為大學的課業會很有挑戰性,甚至擔心自己會應付不來,即使再認真也不見得拿得到好成績。結果我發現要拿好成績并不難,而且其實根本不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課業。」
對於向來強調學習品質的美國高等教育來說,學生學習時間顯著減少無疑令人擔憂。加上大學學費持續調漲,學生究竟從大學教育中學到了什麼,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
部分批評者直言,無論是學校或是學生,對於大學教育的態度已經越來越不積極。現在大學文化太過討好學生,學生只需要付出最少的努力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高分,再加上豐富的課外活動像是運動、社團等等,實在太吸引人,大學幾乎就像適合玩樂的度假勝地一樣令人向往。
傳統上來說,大學學生每小時的課堂時間,至少需要2小時課前課後的準備。不過事實并非如此,長期觀察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全國大學生參與程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在2000年進行的調查就已經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課堂以外的學習時間未達傳統標準。
盡管如此,大學學習減少的議題一直到2010年,加州大學經濟學學教授Philip Babcock和Mindy Marks發表名為「度假大學」一書之後,才得到應有的關注。根據他們進行的長期追蹤計畫Project Talent顯示,1961年學生每周平均上課時數為16小時,課外花在讀書的時間則為24小時,一星期投入課業的總學習時數為40小時。相比之下,現在典型的大學生每周學習總時數只有27小時,跟幼稚園小朋友的學習時間差不多。Babcock表示:「學習時數大幅銳減的確是高等教育史上重大的改變,甚至可能是50年來最嚴重的一件事。」
這項研究結果也使大學的功能遭到質疑,批評者認為大學教育并未落實促進學生學習的任務。維吉尼亞大學社會與教育學教授Josipa Roksa與紐約大學教授Richard Arum於2011年發表的《學術漂泊》(academically adrift)書中指出,學習動機低落與態度懶散,是大學生學習表現低落的主因。Roksa近一步指出,百分之36的學生接受大學4年教育之後,批判思辨能力卻沒有任何提升。Arum的研究結果則發現,大學生平均讀書時間每周只有12小時。
Ohio University高等教育經濟學研究員直指:「與其說學生接受了4年的大學教育,不如說是在鄉村俱樂部(country club)玩了4年。」
部分學者對這種主張表示保留,認為學習時數減少的說法目前仍缺乏證據,同時指出相關調查容易過度采信學生受訪時的回答,同時也不夠全面,往往是綜合多項調查所得。對此Babcock和Marks特地做出說明,表示他們的研究與以往不同,采取大規模、多面向的研究方法。「全國大學生參與程度調查」計畫的執行長Alexander McCormick也表示這項研究十分嚴謹,結果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也有不少研究認為,學習時數縮短的主因,并不一定是大學生想偷懶不肯用功,而是因為學業以外的事物占去太多的時間。
George Mason大學社會學教授Joe Scimecca表示:「盡管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全職大學生中也有不少同時全職工作的人。我曾經在課堂上問學生,有多少人一邊上課一邊工作,結果沒有一邊工作的竟然只有2名學生。」
此外,不同科系間也有差異,建筑系學生平均投入24個鐘頭的時間準備或復習課業,行銷科系則只花12小時。McCormick指出:「即使普遍來說學習時數顯著減少,但是各個學校和科系間都還是有很努力用功的學生,當然也有幾乎不讀書的學生。」
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