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普及的現今,18歲以下的世代幾乎免不了要成為一心多用(multitasking)的多任務操作者(multitasker)。根據剛出版探討科技如何使人類沈迷及如何克服新書的作者羅山(Larry D. Rosen)的研究發現,一般說來,13到18歲的青少年在課外時間會在同一時間作6件事。
羅山目前是加州州立大學道明格茲山校區(CSU, Dominquez Hills)心理學教授,他與其他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舉辦的一場會議上表示,科技及社交媒體的普及,讓人產生害怕會錯過什麼重要事情的恐懼,這使得學生們一直持續處於對每件事只能部份專注(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的態度,因而導致他們無法深入專注在任何事上。
研究人員從大腦反應上發現,事實上,一「腦」兩用是不可能的事。約翰霍普金斯心理及腦科學系主任楊提斯(Steven G. Yantis)表示,人類不但不可能一「腦」兩用,而且事實上同時作許多件事,比專心只作一件事,然後一件一件完成,所需的時間更長。
楊提斯解釋,人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但如果是同時作兩件需要作決定的事,在人腦負責決策的前葉皮層就會像遇到短暫瓶頸一樣,無法立即反應,導致第二件事的延遲。在多數情況下,這個延遲只有亳秒的時間,但如果第二件事是全新的事,或者環境吵雜、或分心加劇,人的大腦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反應。
在教育上,這個短暫的延遲可能導致學生錯過資訊,或者無法完全吸收所學,因此研究人員建議老師們千萬別認為一心多用對專注有幫助,事實上,只會傷害學生的專注力。
另一項在2009年的研究也證實,經常一心多用的多任務型操作者更容易分心,在記憶力及專注力的測驗上,也比一次只作一件事的人表現差。匹茲堡大學傳播通訊助理教授魏芳宜(Fang-Yi Flora Wei)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控制力越強的學生,越不可能在上課時分心傳簡訊,而且他們較能夠專注在課程內容上。
羅山教授認為,父母及教育者不能只想到把科技用品及其他干擾除掉,他們已與學生的生活聯結太深,特別是初中及高中階段的學生。最好的方法是幫助學生學會後設認知技巧(metacognitive skills),讓他們了解何時及如何在科技及多重任務間轉換他們的專注力;畢竟他們與其他學生合作時,就必須密集用到多任務技巧,不管是網上討論或傳簡訊等等,而且未來的職場環境,也需要他們發展一心多用以適應現代高速發展的經濟,因此在多任務的情境下,學會控制的能力,就成了能否在學習上獲致成功的關鍵。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摘譯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