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古巴政府單方面獎學金項目”第二屆學生畢業典禮在哈瓦那大學禮堂隆重舉行。哈瓦那大學校長古斯塔沃·科夫雷伊羅、古巴高教部副部長奧貝爾特·桑丁、中國駐古巴大使張拓、中國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副巡視員于繼海、中國駐古巴大使館教育組負責人鞠時光一秘等中古相關部門領導,哈瓦那大學副校長伊爾達·萊昂博士、哈瓦那大學對外西班牙語系系主任莉迪亞·古巴博士、教師代表及全體在古中國畢業生出席,哈瓦那大學孔子學院教師也應邀參加。
收獲時刻,作為優秀留學生,我有幸代表全體畢業生發言,向父母親人、全體教職員工、中古各界領導及關心中國在古巴留學生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在登上哈瓦那大學瑪格納禮堂那座菲德爾·卡斯特羅、里根等歷史名人曾使用過的講臺時,不禁心潮澎湃,在古巴學習生活5年,其中無數個精彩瞬間歷歷在目,浮現在眼前……
盛情款待
2007年3月21日,經過20多個小時的飛行,我們到達了大洋彼岸那個神奇的國度——古巴。
加勒比向來是令人向往的神奇之地。當客機穿越大西洋,緩緩下降,碧藍的大海上,一座島嶼映入眼簾,島上植被繁茂,一片翠色,從空中看去,仿佛一塊鑲嵌在鏡面上的綠寶石。這就是古巴。
500多年前,當哥倫布站在桑塔·瑪利亞號的了望臺上,第一次透過他的望遠鏡眺望這片陸地時,盛贊這里為:“人類眼睛能看到的最美的地方”。如今幾個世紀過去,每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仍會為她的藍天白云,碧浪白沙,椰林樹影所陶醉。
剛走出機艙,清新的海風便撲面而來,來不及細細品味,熱情的歡迎隊伍已聚集在大廳出口,向我們招手,我們在閃光燈下和鮮花的簇擁中經貴賓通道走出候機大樓。
乘車來到海關,古巴小學生手持中古國旗,為我們每人獻上一束姜花——古巴國花,輕輕一聞,透人心脾。海關門口,華人武術團正在敲鑼打鼓,表演舞獅,大家在鑼鼓聲中走進接待大廳,古巴政府和中國使館的官員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接風儀式。
過后,學生們登上了大客車,沐著夕陽,聽著拉丁音樂駛向學校。1小時后,到達了位于內陸的的圣安東尼奧·德洛斯巴尼奧斯小鎮。剛下車,等待多時的古巴兒童藝術團的小演員們就圍了上來,獻上他們精心準備的禮物——手工布娃娃和繪有島國風景的木牌掛飾,并為我們表演了精彩的歌舞節目。
初到古巴就受到這樣熱烈的盛情款待,令人十分感動。
百年名校
哈瓦那大學歷史悠久,建成于1728年9月21日,是古巴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美洲歷史最悠久的幾所大學之一。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正是畢業于該校,獲法學博士學位。革命勝利后,他常這里發表重要演講。
哈瓦那大學坐落在首都維達多區的“大學坡”,俯瞰著整個城市。從坡底的廣場走到正門,需要跨越88級臺階,臺階盡頭,是一尊女性青銅雕像,這就是著名的阿瑪·瑪德爾,她神情莊重安詳,張開雙臂,仿佛要擁抱每一位走進哈瓦那大學的莘莘學子。
2007年3月23日,我們前往哈瓦那大學本部報到。向校門前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圈后,老師在校門前第一級臺階上拉起一根繩子,當我們跨越這根繩,就象征著正式踏進了神圣的知識殿堂。我們來到瑪格納禮堂,在這里,哈瓦那大學校長、古巴國務委員,以及時任中國駐古巴大使趙榮憲先生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宣布我們正式成為這所百年名校的學生。
第一年大學預科階段的時光是在一所修建在農村的學校里度過的。學校以古巴革命烈士圣地亞哥·菲格羅阿命名,周圍是一望無垠的雪茄田、芭蕉林和甘蔗地。古巴革命領袖倡導青年應該在實踐中成長,到最基層接受鍛煉,以此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故將一些學校修建在農莊附近,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能被選送到這里進行學習和勞動。古巴政府在選址上用心良苦,希望我們從這里起步,成長為優秀的青年。
古巴鄉村的景色十分迷人。在傍晚常常能看到絢麗多彩的晚霞和火燒云,午夜的天空中更是繁星點點,偶爾有流星劃過天幕,拖出一道長長的尾跡,轉瞬即逝,引得我們趕緊閉眼許愿。到了收獲季節,種植園的工人開著拖拉機,戴著草帽在紅土地上勞動,車載收音機里播放著熱辣的拉丁歌曲,每到高潮,人們高聲跟唱,跟著節奏起舞,這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大學本科階段,我們搬到了靠近首都哈瓦那的塔拉拉城,這里原是高級旅游度假特區,設施齊全,空氣清新,風景如畫。革命領袖切·格瓦納患有哮喘,就曾在這里面朝大海的一座別墅里療養。2006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下令在此建立學校,專供在哈瓦那大學對外西班牙語系、旅游管理系,以及在恩里克·何塞·瓦羅納高等教育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學習生活。我們的住所和教室靠近海濱,推開窗就可以看見沙灘和大海。沿街道兩旁種植著很多樹木,各式鮮花、芒果、椰子、酸角、無花果等成熟后掉落滿地,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伊甸園。
文化之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古學習期間,學校常常安排我們外出旅游和實踐,把參觀各種歷史文化古跡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活動。
古巴是加勒比地區最大的島嶼,由于占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被喻為“加勒比的鑰匙”,曾一度成為列強的必爭之地。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卡斯特羅革命,歷史上先后崛起的幾個大國均在這里留下了特色鮮明的歷史印記,可以說古巴是一座講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活字典,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博物館。
哈瓦那舊城及城防工事由西班牙人興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及文化雙遺產。在由帆船、火藥主宰的大海航時代,這里是重要的軍港,被要塞和城墻拱衛。在哈瓦那兵器廣場、大教堂廣場、圣弗朗西斯科廣場以及老廣場附近矗立著大量具有很高建筑、藝術及歷史價值的古堡、宮殿、教堂及民居,布局整齊和諧,外觀古色古香,迄今保存完好,向我們展示了400多年來,從文藝復興、巴洛克到新古典主義的上千種藝術風格,講述著一段殖民史。
主教大街永遠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狹窄的步行街兩旁,餐館、咖啡廳、書店、珠寶店、家具店、禮品店鱗次櫛比,酷似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雖然規模小很多,名氣卻并不遜色。海明威就曾常常光顧位于街口的小佛羅里達酒吧,每次都點上他鐘愛的代基里酒,獨酌沉思,品完一杯,帶走一杯,就這樣體驗生活,醞釀出獲得諾貝爾獎的巨著——《老人與海》。
哈瓦那的中國城很熱鬧,這里有拉美地區最大的唐人街、仍使用鉛字印刷技術的華文報館、廣受古巴人歡迎的中國功夫學校和提供可口菜肴的中餐館。
華人華僑曾為古巴民族獨立作出過杰出貢獻,在市區9號街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高18米的圓柱形大理石紀念碑,黑色底座上鐫刻著岡薩洛將軍的名言“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逃兵,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叛徒!” 這是1931年古巴人民為表彰華人華僑在古巴獨立戰爭中的功勛而建。走在街上,很多古巴人會拍著你的肩膀驕傲地說:“我的父輩是中國人,我也有中國人的血統。”
古巴小心翼翼地保存著自己的傳統習俗,海納百川的吸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精髓,僅在哈瓦那市,就有上百座各式博物館和文藝中心,不遺余力地向人們展示著這個國家的內涵和底蘊。一個常年遭受封鎖和制裁的國家,如此重視對文化的尊重和保護,實在值得欽佩,而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熏陶下成長。
深情厚誼
古巴各級領導,教職員工及普通百姓對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健康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古巴政府經層層選拔、自全國調集了最優秀的教職員工來到中國留學生駐地,專門照顧我們的學習生活。他們有的來自幾百公里外的其他省份,有的曾遠赴國外交流學習,有的具有長達30多年的教學經驗。學校為平均每20個中國留學生安排一位西語教師,一位生活老師及語音師、計算機、藝術、體育等各科任教師。因為交通不便,同時也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語言環境,這些教師一律堅守在學校,和學生們同吃同住,一年只回家探親一次。
赴古中國留學生大多是首次走向世界,剛告別親人,踏上陌生的土地,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然而我們是幸福的,因為古巴教師把我們當做自己的兒女或兄弟姐妹來對待。他們很快就記住了每個學生的名字、特征和習慣,每天清早會到枕邊叫我們起床,和我們共進三餐,周末帶大家外出游玩和采購生活用品,每逢學生生日,他們還會悄悄籌備聚會,準備禮物,突然給壽星一個驚喜。為了更好地接近和了解中國學生,一些從事全西班牙語教學,不懂中文的古巴教師常常主動向中國學生請教,學說普通話,寫漢字,過年的時候,他們會為我們挑選賀卡,并親手寫上中文祝福。
由于常年遭受封鎖,古巴經濟并不發達,物資匱乏,大學教師的月薪為24~30紅比索,折合人名幣約200~250元,盡管生活清苦,條件落后,他們對工作卻非常嚴肅認真,溫情融入在每一個細節,古巴教師的責任心和愛心,讓我們終生難忘。
每逢春節,校方都會為大家張羅盛大的聚餐活動和晚會。古巴物資緊缺,供給有限,但在除夕晚宴上,食堂卻一定會為每位中國學生發放烤全魚,以寓意年年有余;沒有餃子,就用意大利面餃代替,寓意團團圓圓,還要贈送進口蘋果,寓意平平安安。晚宴后,大家一同赴校區廣場或禮堂參加由中國駐古巴大使館和校方共同籌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師生們載歌載舞,在歡聲笑語中共度新春。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些古巴家人們的精心安排下,我們雖身在異鄉,卻賓至如歸。
在胡里奧·特里戈校區的一位中國留學生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需要進行心臟搭橋手術,但是他的父母因故不能趕赴古巴。古巴高教部,所在學校領導、老師和醫生,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滿懷愛心,及時免費為他實施了手術。術后,醫生和老師輪流值班,精心照顧,使他很快痊愈。
在拉美醫學院學習的學生要參加實習,定期深入社區問診,為當地百姓服務。每當他們前往百姓家中,古巴人就像過節般,拿出各種點心和水果,盛情款待。一位女生在問診過程中認識了一位農家老人,很喜歡吃他家自制的玉米餅,后來每當這位老人進城辦事,都要專門帶著玉米餅去學校探望她。普普通通的小點心,傳遞著古巴百姓的愛心。
圓夢古巴
5年前,一群來自中國西部地區的學子離開溫暖的家和親愛的父母,展翅飛向外面的世界,帶著青春的夢想,開始了征程。在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懷下,茁壯成長。
2008年,汶川地震后,學習醫學的中國留學生代表作為翻譯,跟隨古巴醫療隊趕赴四川,為抗震救災貢獻了一份力量。
2010年,玉樹地震后,所有在古中國留學生自發為災區捐款,得到了中國教育部的好評。
參加“和諧使命2011”的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訪問古巴期間,中國在古巴留學生主動承擔醫學交流、參觀互訪的翻譯工作,被任務官兵譽為“中國在異國他鄉的一面鮮紅旗幟”。
還有一些留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自己掌握中、西雙語及相關文化背景的優勢,赴哈瓦那孔子學院擔任志愿者,促進漢語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
光陰似箭,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畢業時刻,當大家再次齊聚哈瓦那大學瑪格納禮堂——夢開始的地方,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已從懵懂的少年,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有教養的青年。
中古友誼,源遠流長,兩國人民,情同手足,在古中國留學生作為兩國在教育領域合作的結晶和見證者,定將在兩國教育,以及經濟、文化、外交等各領域作出貢獻。我們定將心懷感恩,用所學知識和實際行動,服務社會,報答兩國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愛,書寫人生的燦爛篇章。
背景資料:“古巴政府單方獎學金項目”系中古兩國政府間的教育合作項目,是在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親自倡導和直接關懷下,專門為支持中國中西部地區12個省區培養人才特別設立的獎學金項目。經中古多部門的密切合作,自2006年至今,中國先后派出了3000多名青年學生赴古巴留學,攻讀西班牙語、教育、醫學、護理、旅游等專業。目前,已有近百名西班牙語專業的中國留學生順利畢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