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即將踏出國門的準留學生們懷揣期盼,對于“外面的世界”翹首企足。他們希望通過國外豐富多元的環境,更好地完善自身,實現個人理想,從此改變自己的生活。然而,在留學趨勢持續升溫的今天,部分準留學生面對國際都市的誘惑,浮躁情緒隨即而生,將留學視為一種攀比。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過于迫切,以極端方法“助”子成功。五洲通出國留學總裁任品一建議,勿將留學功利化,學生要客觀評估自身水平,家長在給予孩子專業及其他方面建議的時候,應當清楚并尊重他們的選擇,不要一味地強迫孩子去迎合自身意愿。
拋開虛榮,切勿弄虛作假
一些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出國了,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國;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讀哈佛,便希望自己的孩子讀哈佛,否則在面子上過不去。更有甚者,由于孩子沒有成功取得國外學位,而為他們制造假學歷、假文憑。種種行為容易令留學逐步走入功利化與盲目化的誤區。任品一建議:“學生要拋開虛榮,做回真實的自己,不要刻意地模仿誰,追隨誰。家長應當清楚并尊重孩子所希望的生活,客觀評估他們的水平,而非強迫孩子去迎合自身意愿,因為往往孩子勇于面對與承擔的,是那些出于他們自己意愿的選擇。”
家長可以適時、適量地向孩子提供意見,因為孩子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相對有限的決斷能力。因此,對于部分家長為孩子選擇專業這一現象,任品一并沒有給予完全否定。她認為家長對于專業的客觀建議,對于就業現象的全局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孩子提供正確導向,但雙方要保持良好與順暢的溝通。在學生投入專業學習一年之后,如果仍不能夠真正地融入課堂,那么就要考慮,此專業是否真正適合于個人長遠發展的問題了。
“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不要為了彌補自己人生的缺憾而強迫孩子去實現那些他們無法實現的”。任品一說。此外,她補充道,大城市不一定要成為留學目的地的首選。不要一味地貪戀大城市的繁華,小城市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安逸、本土化強,反而更適合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習是留學之中的最主要目的,所以,要選擇最適合學生自身的地方。
管理學課程,聽起來很美
專業選擇的其中一個誤區是“管理學的受寵”。結合歷年的專業選擇情況,任品一指出,無論出于家長意見,亦或學生自身意愿,管理學成為了專業選擇時的香餑餑。然而,管理學“聽起來很美”,卻并不一定能給孩子帶來真正良好的就業前景。對于專業的選擇,任品一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她建議學生去學一門技術、科學相關的課程。因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以個人技能為基礎。學生在沒有任何相關工作經驗的前提下,便選擇一些如“工商管理”、“貿易管理”等管理類課程,這就意味著,學生僅僅能夠接受到知識的框架,卻有骨無肉,容易造成無法深層理解課堂內容的現象。
任品一建議,當學生學習過這些技能課程之后,可以去工作幾年,以實踐豐富理論,之后再選擇一門管理課程作為補充,那么,當他們的年齡與資歷達到一定程度,便可以管理者的身份帶領團隊,開展中層或高層工作。
然而,對于“工作幾年再去讀書”這一現象,在中國留學生身上卻體現甚少。在生活態度與教育規劃上,外國孩子的不慌不忙與中國孩子的一氣呵成截然不同。對于東方固有思想及教育模式,任品一描述道:“大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趕緊讀’。其完美步驟莫過于高考(微博)過后讀大學,大學過后研究生,之后買車買房,成家結婚生子。如此一來,萬事大吉。生活如同一個模子,被固定化、模式化了。” 國內教育將考大學作為衡量學生成功的重要標準,而國外學生則傾向于自由規劃自己的人生,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與任何人的干涉。“在西方國家,一名技術嫻熟的管道工人能夠獲得可觀的收入與鄰里的尊重,對于他們而言,這也是幸福的生活。”任品一說。
從留學中獲得無功利心態
留學的優勢之一在于學生能夠接觸到國外良好的教育體系。西方教育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無論小學、中學或是大學,都極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品一認為,無論西方國家的“非應試教育”,還是我國的應試教育,決定教育成效的很大一部分,是師資力量的優劣。國外許多重點學校都雇有70%以上的高級教師,這就意味著,這些教師的教齡已經達到了10年甚至20年;而剛剛畢業的老師只能夠成為助教,通過嚴格的晉級體系,逐步成為初級教師,中級教師,直至高級教師。
優良的教育體質與教育品質能夠令學生獲取更多從內心到思維方面的正面力量,從而在未來表現得更為出色。業內人士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給予,是育人,培養應試能力不應當成為終極目標。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自己的求知本領,強調個人創造力的發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