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顏寧初次見面,還是在2008年春。當我趕到醫學院的時候,院辦的老師說,顏寧老師還在做實驗,一會兒就過來。過了幾分鐘,那位老師指著走廊中過來的幾位學生說:“看,顏寧來了!”我左看右看找不到哪位是老師,最后走在一位高個子男生后面的“女生”跟我打招呼:“你找我?”我頓時語塞——這是顏寧?這分明是一個清純的“清華女生”——這是顏寧留給我的最初印象。
后來接觸得多了,才真正感覺到:年輕,正是顏寧的特質。如果說1977年出生的她,有著“80后”的外表,那么她的內心更藏著一個“90后”的精靈。科學研究,在她那里從來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和事物,而是一種非常讓人著迷的快樂。而生活中的她有著活潑的性格和直爽的性子——和她談話,不由自主地也變得天真起來。
“現在回頭看,回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對顏寧影響最大的母校有兩個——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在清華大學,顏寧走入生物系進行了本科階段的學習,清華嚴謹的學風和扎實的培養給了她做學問的基礎;在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師從施一公教授進行了博士和博士后階段的研究,進而對微觀世界下的生命過程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而普林斯頓大學嚴格的科研訓練也給了她在科學領域飛翔的彩色翅膀。
2007年初,博士后課題告一段落,原本打算只是回國探親的顏寧,意外地接到了清華大學生物系原系主任、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教授的邀請,請她回到母校,加盟醫學院。之后,顏寧通過了醫學院教授會的面試,成為清華大學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0年,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領域進行了綜合國際評估,專家對顏寧的評價是:“未來5年到10年,她將成為杰出青年女性科學家的榜樣。”
如今已經回國5年,談起當時自己的選擇,顏寧毫不猶豫地說:“現在回頭看,回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顏寧領導的實驗室進行的是生物學領域最為前沿的科學研究,包括對于膜蛋白和植物脫落酸受體的結構和生物學機理的研究。
顏寧回到清華的研究工作是從裝修實驗臺、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開始的,可以說是“白手起家”。
學校名稱:日本日本大學 にほんだいがく 所在位置:日本,千代田區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89年學歷:預科 專科 本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私立學生人數:81100人院校地址:6563
一名年輕的老師帶著幾個學生,在一個沒有任何積累的新的實驗室敢于向結構生物學最難的領域發起挑戰,外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
但就是在這種起點上,只用了5年的時間,她帶領的研究團隊或是獨立完成或是與別的團隊合作解析了5個膜蛋白結構并分析了其功能機理,她以獨立或共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或被接受了11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5篇CNS論文。2009年,顏寧領導的關于脫落酸受體的結構與功能機理的研究,與同年歐、美、日本的同類研究成果一起入選《科學》雜志評選的“2009年科學十大進展”。
這種速度就連顏寧自己也十分驚訝:“以前想著我回來這幾年能發表兩三篇論文,一項拿得出手的工作就夠了,但是清華的學生太聰明太能干了,我完全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的速度。如果我在國外以同樣的起點同樣的時間作研究,我想不會這么高產。”
為什么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這么好的研究成果?顏寧總結出幾個因素:
第一,因為清華的學生有著踏實的作風和優秀的素質,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課題實現質的“突破”;
第二,在實驗室各項工作啟動前期,學校和學院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使研究人員不用為科研以外的問題分心,從而可以心無旁騖地做科研;
第三,師生間協作非常緊密,有問題隨時解決,方向偏了隨時糾正;
第四,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幾個實驗室的團隊合作緊密,不同實驗室資源共享,互相取長,互相配合,互相借鑒,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效率。
然而,如果不是我問起,她很少提到自己的工作狀態:從上午11點開始,除去用餐時間,她可以一直連續工作到凌晨2點。如果是在研究的攻堅階段,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點,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瞇一會兒再爬起來接著工作。這種高強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是樂在其中,常人很難做到。
顏寧說:“時間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就我自己而言,要想科研工作出成果,投入很重要。回來之后,除去外出開會、春節和我休息之外,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都在實驗室或辦公室,這種狀態我非常享受。”
回顧這5年,她總結道:“我最滿意的是把一個我開始認為非常有挑戰性的領域做到不再可怕。我的實驗室積累了大量做膜蛋白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做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的年輕人,我們現在信心滿滿地挑戰更有生理意義的靶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