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吳宓到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留學,后來又去了哈佛大學。留學期間,吳宓學了《盧梭及其影響》、《抒情詩》、《英國小說》、《英國浪漫詩人研究》、《法國散文與詩歌》等課程,“頗能如意,當益精修力學”。平時沒事,吳宓就去泡圖書館,“恣意游泳其中”。
赴美留學生龍蛇混雜,有的縱情游樂,結黨營私,不好好上課。平時聚餐,經常一男偕一女,并肩而坐。吳宓認為,“其情形酷類中國之招妓侑酒”。有的留學生是富二代,家里匯錢供其一擲千金。還有的“騙污華僑息女”,吳宓都斥之為“牛鬼蛇神”。
國內興起白話文學,吳宓不喜歡。他認為白話文學的流行是文學墮落、黑白顛倒、良莠不別的表現,追求新文學的少年學子,吳宓認為是“棄珠玉而美糞土”。
吳宓很喜歡美國,他認為:“美國向稱樂土,遍地黃金。”當時美國加入一戰,吳宓深為美國的動員能力所折服。“美國備戰,規模宏大,在在均足驚服……其行事之堅強勤奮高效,他人鮮能望其項背。”他在日記中寫道。
但對于美國的娛樂文化,一生與保守結緣的吳宓很不喜歡。他覺得美國人熱衷追求感官刺激,報紙上、電影里,經常描寫情欲、盜劫之事,“凡此俗人所為,高明者厭而絕之。然蕓蕓者眾,蚩頑橫逆自喜,為世道人心計,亦殊可感傷之事也”。
1918年9月21日,同學陳達來找吳宓,說在美國西海岸親眼見到華人遭美國人蔑視欺負侮辱的情況,“甚至飲食館、理發店,亦拒而不納”。還說紐約有個“中國展覽會”,侮辱中國人。吳宓對此的看法是:“噫,此亦美人之恥也!”
1919年8月10日,吳宓和湯用彤、王正基、顧泰來去林恩市玩,聽說當地有地下游樂場,陳設中國鴉片、賭博、娼妓、小腳等種種丑事,以此娛客。吳宓對此事的看法是:“市儈斂財,滋意污蔑。中國人在此邦,受人凌賤,實有由來,蓋在美國到處常見不鮮者也。”吳宓不生氣。
有一天,洪深約吳宓去看一出名為《黃馬褂》的戲劇,是美國人穿著中國的戲服,演繹搜孤救孤的劇情。據吳宓在日記中記載,該劇服飾精美,但是,“惟美人演中國事,總不免嘲笑之意……故作齷齪萎靡之狀,令人十分難堪”。可吳宓的感受也僅止于難堪而已,如果換作聞一多,恐怕連戲臺都要拆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