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在漢語中多被用于負面詞匯,如“驢脾氣”、“黔驢技窮”、“卸磨殺驢”等,可見其地位不高。但在非洲國家蘇丹,驢不但受到不殺生的特別禮遇,甚至成為當地人、尤其是女人證明自己身價和地位的象征。
從目前蘇丹人對驢的使用來看,它們無非分為走驢和馱驢兩種。走驢用來騎乘,馱驢則用來載貨。有沒有驢直接關系到生產效率的高低。有驢的富人騎驢砍柴,簡直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有的是一人獨自騎驢,也有三人合騎一頭驢的,可見驢之珍貴。驢背上的女人們有說有笑,累了還能趴在驢背上小憩片刻。沒有驢的只能頭頂烈日,在滾燙的黃沙之上光腳緩慢步行。一列列“驢隊”經過時,步行的婦女不由自主地投以艷羨的目光,這目光毫不亞于看富人駕“寶馬”飛馳而過。
在蘇丹南部的努爾族中,驢甚至被用來當嫁妝。最有趣的是這個民族女娶男的風俗,結婚這天,全村男女老少興高采烈,在非洲特有的達姆鼓伴奏下,花枝招展的新娘裹著鮮艷的婚紗,側身坐在披紅掛綠的毛驢身上。在親友簇擁下,浩浩蕩蕩到新郎家迎親……按照當地風俗,沒有驢馱著新娘去男方家,婚禮就無法舉行。很多女人為了一生中最榮耀的這一刻,努力攢錢實現“買驢夢”。
記者曾經很奇怪,為什么蘇丹人不吃驢肉。不少當地朋友說,因為驢為他們做了許多事情,根本不忍心去吃它們,再說還有那么多牛羊呢。
有一次記者在蘇丹南部出差時,一個尼日利亞哥們神秘地湊上來說,有頭驢被車撞死了,驢肉扔了可惜,想賣給中國人換點外快。出于謹慎,記者婉言謝絕。沒過多久,聽說那哥們居然被警察抓走,之后被驅逐出境,原因是有人舉報他殺驢吃驢!聽完這事,記者倒吸一口涼氣,慶幸自己當時的謹慎并非多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