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法國高等商業學院 ISC Paris: Institut supérieur du commerce 所在位置:法國,PARIS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62年學歷:研究生 語言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1700人院校地址:http://faguo./school/8484
2012年05月03日 11時訊自2007年起,「鳳凰」行動(Operation Phenix)推動了促進大企業雇用文學院畢業生的徵才程序。此計畫結合了法國十五所大學與十間大型企業(如可口可樂、雷諾汽車、萊雅集團...),希望讓大學文學院不再成為生產失業者的工廠。
今(2012)年4月10日,第六屆鳳凰計畫第一階段正式展開。在於巴黎舉行的一場論壇中,目前就讀文學或人文科學系所碩士班二年級的學生和已獲文憑的年輕畢業生,得以與合作企業的相關人士交流,并開啟學生們過去未曾設想過的就業管道。之後,學生得進行網路注冊,并通過面試。今年最大不同之處是,所有大學的學生都可參加。
「文學院學生可勝任企業工作。」鳳凰計畫創始人,普華專業服務事務所(Pricewaterhouse Coopers)法國區總裁Serge Villepelet在2006年學生群起反對當時總理Dominique de Villepin提出的《首次就業合約》(CPE)方案時,得出這項結論。他表示:「我了解學生的深度不安與巨大的被浪費感。也就在那時,我心中產生了一股信念─我們徵才不易,他們求職困難,為何不拉近兩者?」
根據預測,到2020年為止,各公司現有員工將有三分之一離職。這使企業界相當焦慮。然而,他們并不想聘用剛畢業的文學院學生。這是法國一項奇特之處:在管理階級的培訓方面,國家偏好運用與大學平行的體系─高等學院,而不愿信任自己出錢資助的大學系統。Villepelet質疑這項體制,他表示,「法國是學生讀過哲學經典的國家,但我們希望這些經典將不再被視為就業生涯起步困難的學生所擁有的不合時宜資產,反而將是好奇心與批判精神的證明。」
五年後,此計畫的成果如何?至目前為止,約有150名年輕人獲得企業雇用。杜爾大學(Universite Tours Francois-Rabelais)鳳凰計畫負責人Anne Cheignon表示:「比起其他學生,我們很少看到文學院畢業生出現在管理職位上。但鳳凰計畫證明了把責任交付給歷史系學生是行得通的。」
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學(Universite Paris-III Sorbonne Nouvelle)就業輔導處主任Martine Yokessa也持相同的正面看法:「我們的學生可以在畢業後馬上擔任主管。雖然他們未受過商業訓練,但卻能熟練掌握各種橫向能力:例如批評的精神、編輯能力,還有與其他人相比,能以較不機械化的方式思考...等。」
Villepelet也表示:「對企業而言,在競爭環境中持續進步也包含了進行多元化革新。比起雇用全部來自同一背景的團隊而言,運用背景多元的團隊更容易使企業革新成功。讓高等商業學院(HEC)畢業生與索邦大學畢業生合作是可行的,因為他們會以不同角度看事情,這使企業獲益良多。」
除了讓受全球化影響的大型企業了解到可獲利益外,鳳凰計畫的合作機構─企業研究院(Institut de l'entreprise)─也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該智庫代表Frederic Monlouis-Felicite解釋:「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讓企業了解年輕人的就業問題。Zara和Veolia兩公司都對此議題投注了許多心力,因為他們了解企業雇用年輕人的方式關系著社會的融合。」不過,鳳凰計畫的經驗顯示,離全面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企業方面,心態轉變應可加快速度。而大學方面也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東巴黎─馬恩河谷大學(Universite Paris-Est-Marne-la-Valle)鳳凰計畫負責人Natacha Ferreira表示:「計畫成果好壞參半。在最初幾年有學生獲得工作,但之後便未再發生。」原因為何?「因為缺乏教師參與。他們對這項計畫有不良印象。在許多科系中,企業都被負面看待。」教授們視鳳凰計畫為「某些企業的宣傳工具。」
北巴黎第十三大學(Universite Paris-XIII-Nord)鳳凰計畫負責人Gauthier Lamarre則表示:「一個職缺或許沒什麼了不起。但許多參與學生無法貫徹整個求職程序。當然,學校方面也未善盡追蹤的責任。」
簡言之,并非每所大學都能獲得像巴黎三大一樣的優良成果(該校共有22名學生獲雇用)。Villepelet表示:「我希望這項計畫能加速進行。在法國,要推動一項具原創性的計畫并不容易。但某些改變正在發生。」(譯稿人:駐法文化組)原始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