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28日刊發署名文章說,對于中國留學生而言,走出國門赴日求學,僅僅是自己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若要成為國際化人才,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學習力。無論是語言溝通能力,還是對異文化的理解力,抑或是對全新環境的適應力,都需要人擁有像海綿吸水一樣的學習力,打破自己頭腦中的條框,隨時對新鮮事物保持學習的興奮,吸納新的養分,自我推動自己頭腦中的新陳代謝。
文章摘編如下:
此前的一段時間,日本企業頻頻向中國留學生示好,頻頻為中國留學生舉辦專場招聘見面會,為中國留學生開辦在日就職講座,專為中國留學生制作企業相關招聘信息網站、宣傳品,可以說,為了留住中國留學生,不少排在世界500強之列的日本企業下了不少功夫。這些使在日中國留學生看到,赴日留學不僅僅是“離家近”、“性價比合理”,更有“光明的前途”。
但是,隨著日本經濟持續處于低迷,日本各行業都面臨市場再選擇,日本企業呼喚國際化人才的心理也越發水漲船高。2012年春季,包括新日本制鐵、索尼等大公司在內的招聘市場呈現出新的動向,中國留學生雖然仍在企業選擇之列,卻難以獨占鰲頭。企業將面向留學生的招聘范圍擴大到包括印度、東南亞在內的更廣闊的亞洲各國。是什么使日本企業調整了人才招聘取向呢?
毋庸置疑,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首先當然是日本企業向外拓展國際市場,擺脫本國狹小市場束縛的需求。但從留學生本身而言,更重要的是個人能力是否足夠吸引日本企業下聘。2012年的日本大企業招聘特點,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像新日鐵公司、日產、索尼這樣的大公司,在新年度的入職員工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國際化。新日鐵公司會長三村明夫對這個用人新思路做出了這樣的定義,“開展海外業務的時候,可以直接將這樣的人才派遣出去,因其接受過異域文化的教育,所以能夠與海外各種人士溝通,順利地開展各項業務”。這也從另一側面表明,對于將來要走出去的國際化人才而言,不僅需要有語言溝通能力,更需要有持久力、文化包容力、學習力。
不少日本公司經過若干年的嘗試,對在日中國留學生的就業狀態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公司錄用了一個一張白紙似的中國留學生新人,花費巨大的培養成本即將養成的時候,這個已經初具拓展力的新人卻以“薪酬難及個人期望值”、“公司規矩過于苛嚴”等理由跳槽了。這在中國留學生看來并不奇怪,因為國內的年輕人跳槽成風;但對于一向看重“終身受雇”的日本人而言卻是一種“企業忠誠度低”的表現。由此,不少企業不愿意花費過多成本培養不能適應日本企業文化的中國留學生。
由一斑而窺全豹,中國留學生不能拋棄中國式的就業思維方式,不能理解和融入到日本的企業文化中,也就難怪日本企業會對中國留學生留下“文化包容力弱”的印象。而這一點,恰恰是走國際化路線所必須摒棄的。很早就提出培養國際化、多樣化人才的日產公司對這個定義有一個明確的說明,即“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并能理解多樣化的意見,可以通過共通的語言和辦事流程、方式來完成工作并提升工作成果的人才”。語言僅僅成為一種人們溝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能夠包容來自各種文化層面的思維方式,廣取博收,兼容并包。
中國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留學生遠赴海外,所行豈止萬里,若能夠更存登山望云的高遠之志,前途就更加光明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