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比利時國際大學 國際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南魚沼市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82年學歷:研究生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89人院校地址:8684
2012年04月21日 10時訊2011學年開始,比利時法語文化體有6所小學,5所中學開設了華語或中國文化課程。
這是比利時法語文化體「開放語言、文化計畫」(Ouverture aux Langues et Cultures,OLC)的一部分。這計畫的前身是為移民子弟所設計的「出生國語言、文化計畫」(Programme Langue et Culture d'Origine,LCO),以因應移民子女的需求,學習原生國的語言。主要的合作夥伴國家有7國:西班牙、希臘、義大利、摩洛哥、土耳其、葡萄牙及羅馬尼亞。
近年,為因應非移民子女學習外國語言的需求,營造多語環境及文化對話,法語文化體與中國建立夥伴關系,自2011學年起,於中小學開設華語及中國文化課程,授課對象也不再局限於移民子女。
這項計畫主要分二部分:華語課程與中國文化課程。
華語課程部分,開放給各幼稚園、小學、中學申請,主要是於課後開設華語課程,每周2至3小時,獲準開課學校可受理校外學生參加。
中國文化課程部分,需由各教育機構的主管提出申請,課程期間學校必須至少有1名以上的志工或教員參與。小學的中國文化課程可為由教師設計的班級活動,而為每周固定課程的一部分。中學文化課程,則須為正規課程,有固定的授課時數。
中國提供這項計畫所需的師資及教材等,并由其設立之孔子學院負責協調及召募師資。目前比利時共有3所孔子學院,分設於布魯塞爾的比中協會、列日(Liege)的列日大學及魯汶(Leuven)市的Group- T國際大學策略聯盟(Leuven Engineering College, Leuven Education and Leuven Anticipative Continuing Education)。
2011年計有15所法語區學校提出申請,最後11所學校獲選,其中7所為中國文化課程,4所為華語課程。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文化組編譯)參考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比利時中小學開設華語課程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