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美國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所在位置:美國,紐黑文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01年學歷:語言 專科 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MBA 學校性質:私立學生人數:6641人院校地址:New Haven, CT 06520 (203) 432-47719281
本文《美華人子女教育現狀調查:為何仍唯讀書高》由出國留學網()04月11日轉載于中國新聞網。據美國《僑報》報道,去年初,亞裔虎媽、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虎媽戰歌》引發中美育兒理念大討論,并榮登《時代》周刊封面。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國母親的嚴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見成效;也有一些觀點認為這并不代表真正的中國傳統。每個人對自己的子女寄予不同的厚望,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也就有各不相同的方法。看看周圍的幾位華裔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效果又如何?年輕媽媽麗麗和兒子丹尼。(美國《僑報》/徐振東攝)
丹尼的中文課作業。(美國《僑報》/徐振東攝)
素質教育=學中文+學鋼琴+運動?華裔學生學習的一大特點是補習。華裔家長對子女的期待,是子女進入名牌高中,為以后進入常春藤大學鋪路。
在安德遜癌癥中心工作的戴醫生,最引以為自豪的不是自己頭上各種專業協會的頭銜和相當不菲的收入,而是自己的一對龍鳳胎兒女——早出生三分鐘的姐姐歡歡和弟弟喜喜今年上11年級,以他們過往的驕人成績和各種獎項來看,進入一所頂級院校,大概如囊中探物一般。談到對寶貝兒女的教育,戴醫生說:“我太太付出太多,她是虎毒不食子的虎媽,她對兒女既嚴格又寬愛。”
戴醫生的太太也是學醫的,為了兒女的教育,毅然辭去令人羨慕的醫生工作,在家做全職太太,專心相夫教子。剛把香氣撲鼻、令人垂涎的水煮魚端上桌子的戴太太,邊擦手邊說:“我只不過做了一個母親應該做的。”戴太太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孩子的課外時間。學校列入課表的在校時間大約僅7小時,這就意味著若沒有學校的各種活動,每天下午兩點半到三點半,孩子們就可以放學回家了。而且,按照美國法律,不滿12歲的學生單獨在家是違法的。鑒于此,戴太太就想方設法安排好孩子放學后的分分秒秒。因為孩子興趣愛好還各有不同,戴太太也有顧此失彼的時候。戴太太謙虛地表示,自己唯一做對的事就是讓孩子堅持學習同一樣技能。女兒歡歡喜歡鋼琴、繪畫和游泳,兒子喜喜鐘意小提琴和打籃球。兩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出現過入門后一段時間又開始喜歡對方正在學的東西,但戴太太堅持必須學好一樣,而不是隨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中學時候,歡歡喜喜都在所學的技能上獲得各種獎項。
此外,戴醫生和戴太太在家一直堅持說中文,并把學校課堂討論的內容讓孩子在家用漢語再演練一遍。這當然要花很多時間,但是從結果來看,是完全值得的。兩個孩子所講的漢語都不像一般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一樣帶有口音,雙語皆可謂流利地道。戴太太還鼓勵孩子盡可能多地閱讀,這為高中階段的功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歡歡喜喜現在上高中,課程輕松應付,門門功課都是A,并且雙雙評上學區優秀學生。
歸結起來,戴醫生總結說:“比較而言,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孩子無論怎樣有見地,他們的選擇父母還是需要把關,畢竟,他們所能看見的是到底有限的。要說成功的秘笈,我想除了孩子在教會接受耶穌為信仰根基這一根本以外,就是要抓好孩子課余時間,在發揮孩子興趣愛好的同時,盡可能不把時間虛度,十幾年積累起來,取得這么點成績真算不上什么。”
從早期“三把刀”到第二代華裔的“三個師”
早期的華人移民,外出打拼大多靠“三把刀”——菜刀、剃頭刀、泥水刀,意指華人移民最擅長的餐館、理發和建筑這三種職業。當年靠“三把刀”創業起家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從餐館業進而轉變成超市業的。不過個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為了讓子女不用每日辛勞,能夠在寫字樓里工作,改變靠手藝吃飯的生活型態,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多遠遠超過其他族裔,希望子女通過接受良好教育將來成為“三個師”——律師、醫師、會計師或工程師等專業,以此提高社會地位,改變人生命運。
近10多年來,原籍福州的移民通過各種途徑紛紛入籍成為公民,然后申請家人赴美。福建籍移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新一代福州籍律師適時占領陣地,與原來傳統格局的香港、廣東籍律師形成競爭態勢。
李先生(Thomas)出生在舊金山,是典型的第二代華裔。他父母都來自福建,在舊金山以餐館業為生,如今已經快70歲了,還每天守在餐館照看生意。李先生是一名執業移民律師,他的業務主要是為福州移民辦身份或申請家人赴美團聚。他認為福建人鄉土觀念重,懷舊念舊,有一定建樹的都成立各種社團,凡事喜歡找鄉親,有事情時抱成一團。李先生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在餐館中長大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地說:“父母真是辛苦,兄弟姐妹四個,個個都接受高等教育,哥哥是學建筑的,現在經營自己的建筑公司,妹妹是牙醫,有自己的診所,弟弟在拉斯維加斯做酒店管理。”
他覺得父母非常有遠見,從小對幾個子女的教育特別嚴厲,記憶中父母從未因為別的事情發過火,但兄弟姐妹中要是誰的考試成績不好,那可是非常大的事情。他記得弟弟因為貪玩,高中畢業時沒能被大學錄取,把父親氣得差點離開人世。后來弟弟發奮讀書,終于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由于在舊金山的唐人街長大,李先生兄妹四人都會講普通話、廣東話、閩南語和英語四種語言。這成為在服務華人的一大優勢。更難得的是,出身清貧,從小就在餐館店幫忙、送外賣、在廳面服務、靠半工讀完成學業的經歷,成為激發他們發奮向上的動力。
李先生最推崇的一句話是鮑威爾將軍說的:“如果你已經處在最下層,那么你的路只有一條,就是不斷向上。”像李先生這樣,父母從小教導的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們的人生哲理是,要想改變貧窮的家庭面貌,努力讀書才是唯一出路。從父母身上,他們也看到未來的奮斗目標,不想將來像父母那么老時,還要辛苦工作,要在年輕時多吃點苦,改變以后的生活環境。
希望孩子將來多一份選擇
說起在美華人孩子學中文,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先不說作為龍的傳人在海外的文化傳承,只要客觀地看看當今世界經濟屋漏偏逢連陰雨的現狀,看看美國次貸風波以來的高失業率,再看看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不讓孩子學中文還真是有點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意思。可是,在美出生的華人孩子們是不能完全理解家長的苦心的。家長們陪著、哄著、逼著,只要能讓孩子坐在中文學校里,那就是一個莫大的寬慰。
來自青島的年輕媽媽麗麗(Lily),每天除了上班,時間幾乎全部奉獻給了獨子丹尼。丈夫馬克·戴維斯(MarkDavis)在一家海洋石油公司工作,需要經常出差,麗麗在家除了要負責孩子的教育,還要負責年近八旬的婆婆生活起居。麗麗最大有愿望就是兒子能多掌握一門語言,將來多一個選擇,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起碼不至于因為語言而放棄。麗麗常對丹尼說:“你一定要學中文。將來媽媽老了的時候回國居住,你要是不學中文,到時候你什么都聽不懂。”
麗麗有兩個哥哥,大哥的兒子17歲,非常懂事,也非常孝順,尤其是對爺爺奶奶特別好,還在廚師學校學習。他沒有收入,可是當他第一次拿到獎金的時候,他把800元全部交給了爺爺奶奶。這給麗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覺得這樣的品質只有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才能培養出來。為了鼓勵丹尼學中文,麗麗帶著兒子兩次回國,就是要與表哥表姐相處,讓他們影響丹尼。丹尼在中國的時候跟表哥表姐相處甚歡,14歲的表姐對丹尼特別好,不時帶他出去跟朋友一起玩。等丹尼回到美國后,學習中文的勁頭果然很足,寫字也特別認真,常常得到老師表揚。
對于學習中文的孩子特別難的寫字部分,丹尼毫無壓力。只是由于在家整個語言環境都是英語,孩子聽和說有點吃力,所以麗麗常常通過網絡視頻電話讓丹尼跟家人聊天,以幫助他提高聽說水平。麗麗準備今年暑假再一次帶丹尼回中國,跟親人們相聚相處,增加他對家鄉的親切感。中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異,其實本身就是它們在語言文字信息中的處理不同所導致的。像麗麗這樣,能夠參透其中奧妙,并領悟其本質,從而選擇讓孩子接受可以幫助孩子打下堅實的品質基礎的家長,并不在少數。(記者:徐振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