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一期「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里一份研究中描述,千禧世代,1982年後出生的美國年輕人,可能不是像有些報告中刻畫的關懷社會及具環保意識的一代。
這個研究比較從1966年至2009年,在相同的年齡的嬰兒潮世代、X世代和現在由高中進入大學的青年人特質,結果顯示重視金錢、形象和名利比重視自我接納、人我和社區關系等固有原則有上升趨勢。研究報告作者在今天發表的「青年學子的生活目標,對他人的關心及公民取向的世代差異」報告中指出,研究結果普遍支持這些世代間差異的關鍵就在現在年輕人的「唯我」觀點。
例如,1971年的大學生在他們的人生目標排名經濟上富裕的重要性是排在第8位,但自1989年以來,金錢一直被列在最高排名。
這項由圣地亞哥州立大學任教的琴.特溫吉教授、在同一所大學擔任研究生助理的埃莉斯.弗里曼及喬治亞大學基思.坎貝爾教授所共同進行的研究是尋求千禧世代行為和特點的最新定義。針對這個倍受爭議的話題,專家之間的意見差別很大。
在2000年,由尼爾·豪和威廉·斯特勞斯所著流行一時的「千禧世代的崛起:下一個偉大世代」一書中,描繪這一群年輕人的核心特質是高參予度、高成就而極具自信。
特溫吉女士,前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則不認為是這樣。她也曾出版一本書名為「千禧唯我世代:為什麼今天的年輕美國人更自信、更自主的、更自我也比以前更悲慘」中,她寫道:「我找不出證據顯示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對社會責任或團體凝聚力有什麼關心。年輕人被一貫的教導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并把重點集中在自己感覺良好。」
在這項新研究的結果明顯支持這種觀點,例如對環境關注的急劇下降。研究發現,相較於嬰兒潮世代,有3倍以上千禧世代承認他們都沒有盡個人的努力實踐可持續性環保。只有51%千禧人表示,他們試圖節省能源來減少電力需求,比68%嬰兒潮世代和60%的X世代少了許多。
研究還發現這世代對公民應有的權益,例如政治參與和對政府的信任度也下降,其他如對社會關懷,包括慈善捐款,及從事對社會有益的工作的重要性也下滑。
特溫吉女士認為這些主要因素就在千禧世代在一個注重對自我和較少關注群體、社會和社區的文化里成長造成。許多人的座右銘已轉向到「相信自己」和「你是特別的」。她說,「文化中強調個人主義,這自然會反映在人格特質和態度上。」
這項研究的數據直指千禧世代展現更加個人主義而少了團體凝聚力。特溫吉女士認為個人主義的優點是有更多的寬容、平等而能減少偏見。但更延伸的自我蘊涵,她則覺得不是很好。
特溫吉女士強調一個關心眾人之事的團體,對幫助他人感興趣,對國家和世界的問題感興趣,整體來說總是好的。但她不認為這種情況正在發生。現代人是更加孤立,并專注在自己的問題里。這對整個社會并不是好預兆。
譯者: 姚君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