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高等教育論壇》中,巴拉圭學術界、大學生、國會議員及教育部官員共同就國內高教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在本次會議中并沒有將批評的矛頭對準政府把關不嚴,造成私立大學泛濫的問題,而是集中於討論如何提高大學的教學及研究水準。與此同時,教育部為了表示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在3月份增設了一名主管高教事務次長,但這顯然無助於解決巴國高教的結構性困境。
論壇的與會者雖然對於高教體系現有的一些弊病觀點各異,卻一致認為政府應加深介入的程度,俾對大學的品管和營運進行適當控管,而擬議中的高等教育法也必須賦予教育部更積極的角色及功能。此外,目前巴國大學最弱的一環在於研究,除了國立亞松森大學在科技領域聘有專任研究型教授外,沒有任何一所公私立大學擁有實質的研究能力,因此與會者要求政府必須大幅增加對大學的投資,以提升研究水準。巴國私立大學聯盟指出,一個國家的高教發展應當追隨國家發展的方向,教育機構在政府的引導下,對經濟社會成長提供人力及學術資源,但問題是歷任政府根本沒有擬定國家發展計畫,高教也因此缺乏方向感。
至於學生代表則是特別強調教學品質的問題。他們認為由於公私立大學都處於投資缺乏的狀態,基本上無力聘用專任教師,然而兼任教師為了生計必須將授課鐘點最大化,且同時在多所大學任教。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結果是教師課前準備不足及與學生的互動有限,當然更不可能有時間及精力投入研究。再者,投資不足也造成硬體教學資源短缺,多數大學連一所像樣的圖書館都沒有。
總括而言,巴國的高等教育可謂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先天不良是1990年前巴國只有國立亞松森大學及私立天主教大學等二所學府,其後因民主化及社會開放刺激了社會對於高教的需求,但是官方卻沒有盡責地對私校的設立進行管控,使得野雞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後天失調則是由於社會需求有增無減,私校經營者眼中只有市場,不看品質,教育部非但在學校設立前沒有嚴加審核,事後也全無監督,導致今天高教幾乎成為一項營利事業,學生付出大筆學費後卻無法享有相對的教育品質。
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