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英倫網 玉川
中文版〈媽媽咪呀〉即將在上海首演。
在經典西方音樂劇中文版的《媽媽咪呀》(Mamma Mia!)上海首演之前,在倫敦我第三次采訪了英國音樂劇制作人David Lightbody。
根據ABBA音樂創作的音樂劇《Mamma Mia!》(媽媽咪呀)從倫敦西區走向國際舞臺,已經在世界范圍走紅10年。在全世界這部音樂劇已經有13種語言的版本。而現在,在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大家庭里,將出現第14種語言的版本,就是中文版。
經過了兩年多中英兩國藝術團隊的努力,中文版《媽媽咪呀》將于7月在中國上海大劇院首演。首演之前,我再次請來短暫回倫敦的該劇英國制作人David Lightbody,請他介紹這部首創中文版西方音樂劇的最新情況。
(David Lightbody 采訪摘錄)
David:最近我們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了九場預演,在短暫休整之后,還將進行更多場預演,然后于7月11號在上海大劇院舉行正式首演。
玉川:從預演來看,觀眾反映如何?
David:好極了!我們對中國觀眾將對這出中文版的西方音樂劇會如何反映一直沒有底。現在,經過了九場預演之后,觀眾的反應令我們信心大增。幾乎每場預演的結尾我們都看到觀眾起立鼓掌歡呼。
玉川:那我們把中國觀眾的反應跟倫敦和世界其他城市的演出反應比較一下呢?
David:我在世界各地都看過這出音樂劇的演出,各地因文化傳統習俗不一,反應也略有差別。例如在澳大利亞,觀眾反應極為熱烈,好像在搖滾音樂會上一樣。我對中國觀眾反應最高興的一點是,演出期間不停傳出歡笑聲,顯示人們能跟隨劇情發展,能理解劇中的笑料和動人之處。特別是在劇終時,中國觀眾跟世界各地觀眾一樣隨著ABBA音樂載歌載舞。我能預感到這部音樂劇將會在中國舞臺上取得巨大成功。
玉川:回顧中文版《媽媽咪呀》音樂劇的創作,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嗎?
David:是(笑)。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認為,我們所做的是音樂劇的一個創新之舉。在中國,商業運作的音樂劇以前幾乎不存在。在創作中文版《媽媽咪呀》期間,我們面臨的挑戰太多了,在很多情況下,根本沒有先例可依據,只能自己找解決方案。的確,這是一段艱難的歷程,這是一段沒有先例的創新,同時也是一段成功的嘗試。
玉川:中英兩個團隊的合作令人滿意嗎?
David:我同中國娛樂業上層的合作已經有些年了,互相很了解。但過去這幾個月來的排練期間,并不是我一個人在同中方團隊上層打交道,而是整個英國團隊和中國團隊的創作人員都在互相交流。英國創作團隊有大約二十多人,從導演到燈光、音樂、舞臺設計等等,一直到市場管理,各方面專業人員都有。而每一行都有相同的中方專業人員。總的來說,中英兩個團隊的人合作很融洽。當然了,我必須提及我們有一個相當規模的翻譯組,大概也有二十多人。他們成為我們整個創作團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回倫敦之前,我們特意請所有的翻譯們一起吃飯,向他們表示感謝。
英國音樂劇制作人David Lightbody對在中國發展音樂劇感到樂觀。
玉川:我對三位中國女主角的表現非常感興趣,你對她們的評價如何?
David:她們三個都很棒。特別是扮演女主人翁唐娜的女演員田水,她是上海話劇院的資深演員,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導演保羅·加靈頓對我說,田水是他所導演過的最棒的唐娜。我曾對你說過,我有些擔心中國演員的表演風格過于戲劇化,而我們尋求的是自然化表演。看來我的擔心是多余的。我們的唐娜十分令人信服,能唱,能跳,能演,是個非常優秀的演員。
玉川:你認為,在《媽媽咪呀》之后,會有更多的西方音樂劇打入中國市場嗎?
David:毫無疑問。我們曾一直有疑問,是否中國觀眾真的會喜歡看由中國演員用中文演的西方音樂劇?現在看來,雖然仍在萌芽狀態,但已經有跡象顯示,這種形式前景看好。如果中文版《媽媽咪呀》票房打響,這種商業運作的音樂劇在中國會有巨大潛力。我相信,在我們的嘗試成功之后,未來幾年,會有不少西方音樂劇制作人紛至沓來,希望在中國發展。而在中國,業內人士也會信心大增,希望推出更多此類舞臺作品。我預測,五年左右的時間,在西方音樂劇的影響下,也將會產生更多有品質的中國國產音樂劇。
感謝您閱讀《英中合作推出中文版《媽媽咪呀》》,文章來源于BBC,我們為您準備了BBC簡介,請閱讀: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是英國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在1955年英國獨立電視臺和1973年英國獨立電臺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國唯一的電視、電臺廣播公司。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媒體,還提供其他各種服務,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2011年12月,BBC拍攝的紀錄片《冰凍星球》陷入造假風波,受到觀眾批評。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BBC,成立于19 BBC22年,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BBC雖然是接受英國政府財政資助的公營媒體,但其管理卻是由一個獨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監管委員會負責,并且通過皇家憲章保障其獨立性。監管委員以公眾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他們都是社會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和英格蘭的首長,由英國首相提名,英女皇委任。監管委員會下轄執行委員會,由16個不同部門主管組成,負責BBC日常營運工作,委員會主席為行政總裁,并兼任總編輯。 BBC目前經營8條電視頻道,10條廣播頻道,及直接由英國政府出資經營以43種語言作全球廣播。BBC在新聞界最為人樂道的是其嚴格的要求,所有制作人都要恪守BBC的工作規章:節目制作人準則,該準則對編輯和采訪業務的各方面提出了具 BBC總部體詳細的要求。在BBC建立之前,已經有很多私人公司嘗試在英國做電臺廣播。根據1904年的無線電法案,英國郵政局負責頒發電臺廣播牌照。1919年,由于收到很多軍隊對過多廣播而干擾軍事通訊的投訴,郵政局停止發出牌照。于是,1920年代初期,廣播電臺數量驟減,越來越多人要求成立一個國家廣播電臺。一個由無線電收音機制造商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幾個月的討論,最終提出一個方案,BBC由此誕生。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