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英兩國民眾存在不同儲蓄習慣的現象,《華聞周刊》進行了采訪調查,并發現不僅中英民眾的儲蓄習慣存在著差異,在華人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也存在著不同,背后隱藏著深層的制度、文化和社會原因。
2011年10月《每日郵報》的一篇報道稱,由于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英國人的存款水平竟然在2011年的第二個季度大幅上升,居民存款率一度達到7.4%。相對于經濟環境好的時期,英國人的存款意識已經有所提高。但即使英國人的存款水平有所提高,卻還是與中國的居民存款水平相差甚遠。英國勞埃德銀行最新調查顯示,在英國,平均每個家庭所持有的存款和投資僅為5000英鎊,而在中國,這一數字超過1.9萬英鎊,是前者的4倍。英國人僅將其收入中的約7%存入銀行,而在中國,該比例高達47%。
對于已經生活在英國的華人,他們的儲蓄觀念又是怎樣的呢?《華聞周刊》采訪發現,受訪的旅英華人大多有持續性存錢的意識和習慣,而且存錢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出于一種憂患意識,其目的包括結婚、防止失業、養育孩子或者應急等。相對而言,英國本地民眾卻并沒有把存錢看得如此重要,他們主要的存錢目的也主要是為了旅游度假、圣誕消費或者購買大件商品等。
在英國一所大學教書的劉先生,來英國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他表示,自己每個月工資為3000英鎊,盡管交完稅后所剩不多,但他還是會把其中的一半存起來。劉先生解釋稱,自己今年35歲,還沒有結婚生子,存款是安家立業的保障,“而且我拿的是工作簽證,現在在英國工作的30歲左右的華人,很少可以拿到長期合同的,萬一合同到期了工作沒有著落了怎么辦?所以我更喜歡存點錢,就算以后回國了也有點本錢。”
劉先生還表示,他來英國之前就有存款習慣,“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時候,我不想把錢用來做投資,我寧愿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放在銀行里存起來,為以后出國做打算。”劉先生說他現在在英國生活,當然希望盡可能地享受這里自由悠閑的美好生活,但是他也得為自己日后做打算。
在英國工作一年多的潘黎明先生,做的工作屬于工程科技類。他表示自己有存款的習慣。談到存款目的時,他表示:“主要是為了讓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保障,中國人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
《華聞周刊》發現,生活在英國的華人之所以還延續中國式的存錢習慣,一方面是因為客觀因素,即很大一部分華人來英時間尚短,由于簽證和身份的因素,還處于一種不穩定的過渡狀態,對自己將來是否能夠享受英國健全的養老福利制度還無法確定,因此需要存錢為將來打算;另一方面則是主觀上的原因,雖然一些華人已經在英國落腳,并加入了英國國籍,能夠享受英國的社會養老福利,但因受到中國傳統的憂患意識的影響,不愿意將自己未來的生活保障建立在外部的社會保障體制之上,認為有存款才能有保障。
中國人存錢為應急 英國人存錢為消費
相比于眾多華人的例子,英國民眾則表示出不同的存錢觀念。針對《每日郵報》關于英國人居民存款率上升的報道,來自樸茨茅斯的英國民眾Chris對竟然有英國人能存下錢來表示質疑。
他說:“能存下錢來的人真幸運,很多英國人根本不可能存下錢來。那些能存下錢來的人,很可能都只是維持基本的生活,而不肯對其它的活動花錢。”
2011年6月,英國養老金業巨頭“蘇格蘭寡婦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英國近一半的工作人士沒有為退休存下足夠的資金,甚至有五分之一的人完全沒有存款。據該報告的數據顯示,按照當前的水平,一個英國人要在退休后舒適的生活,至少需要為退休后的生活準備每年24300英鎊的資金,但接受調查的人士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的存款沒有達到此項水平。
從中可以看出英國民眾的“國家養老”觀念和華人“存錢養老”觀念的差異。
華人儲蓄觀念出現代際變遷
與此同時,旅英華人的儲蓄觀念和意識在老一代和新生代之間也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更多的新生代開始從存“死錢”,向用錢投資、消費的方向轉變。
受訪的華人陶小姐,今年不到30歲,在英國工作2年。她表示自己沒有固定的存款習慣,“因為存不下來”。她喜歡把錢用于買東西、泡吧玩樂等活動。代表了一部分年輕華人的“及時消費”觀念。
林小姐則認為華人傳統的存錢觀念是看重“死錢”,西方的觀念則更加希望把錢“用活”。
“中國人認為‘錢就是錢’,很少把錢看成一種投資的手段。在英華人多少受其傳統存錢觀念的影響,看重的是‘死錢’。再加上許多現實條件的制約,比如說是否拿到綠卡或者結沒結婚等,更多的是存些錢以防萬一。但是,相反的是,英國人更加變通,他們是‘花未來的錢’,英國人在40歲以后就開始考慮養老金怎么用等問題了,大部分英國人希望錢是可以長期保值的,他們會把錢用來做投資或者買保險,總之他們看到的是長遠利益,把錢用在看得見的地方。”林小姐說。
一些受到西方觀念影響、擁有理財知識的新生代華人,已開始更多地把關注重點放到更靈活地利用資金上,而不再拘泥于華人傳統的“存錢養老”方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