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1年第四季全國勞動統計,英國目前約有17萬8千名學生在16至17歲間輟學,且學測成績不在A至C之間(簡稱NEET, 意即No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Training),比2010年同時期高出了一個百分點。
針對其中五萬五千名中輟生,英國政府宣布提撥1億2千6百萬英鎊,以政府公開招標,企業或訓練機構進行投標的方式,協助中輟生進行復學或輔導就業的職業訓練。這樣的模式是以政府發放補助款與得標企業或機構,以每名中輟生最高補助金額兩千兩百元英鎊,鼓勵學界開設輔導課程使中輟生重回教育體系,或用於企業機構聘用中輟生。 與以往不同的作法是,過去政府是一次性發放補助,學界、企業或機構拿到政府補助款後,有無確實輔導中輟生進行復學或職業訓練,政府較難查核起。這次,政府采用新的作法,分期和分階段性的發放補助款,依據中輟生進步的程度和結果(是否復學、當學徒或是拿到工作等),決定是否發放下一期的補助款。為了達到最好的成效,政府決定以目標取向作為考核基準,對於企業或機構如何協助中輟生達到該目標,將完全放手讓企業和機構全權處理,只要學界、企業或機構有方法使中輟生達到復學、當學徒或拿到工作等目標,政府再也不像過去,對於學界企業或機構執行的過程,積極介入和干預。 英國政府大手筆的以特別預算方式,提撥補助款用在輔導中輟生就業,是因為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在青少年時期曾有跟社會體制脫節的中輟生,成年後其成就和薪水將會比同儕低12到15個百分點。原因在於一開始進入職場的中輟生因頻繁的受到挫折,這些挫折和被拒絕的經驗,將會嚴重影響中輟生對於自己的信心和對社會職場的態度。
2009年全國教學研究基金會(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調查顯示,中輟生一旦與社會主流秩序脫節,有百分之四十的中輟生重返社會有嚴重障礙。副總理尼克?克萊吉明確的表示,年紀輕輕成天坐在家里沒事可做的年輕學子,將會是這個社會經濟上的不定時炸彈。現在這個經濟蕭條的年代并非年輕人的錯,因此政府更應該要在緊急的現在想出對策,讓年輕人學習一技之長并從中恢復自信。 英國中央政府拋出這樣的規劃,除了需要企業和機構的共同參與外,當地政府也扮演關鍵的角色。許多大城市地方預算充足者,例如利物浦、里茲、新堡等地區,可以從地方預算中撥出預算推行中央政策者,將有更多的自主裁量權。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且更能掌握地方在地產業特色、和青年失學失業分布,管理得標企業和機構執行績效,也比中央統一管理要直接有效。
因此英國推行這樣的政策是上從中央、下到地方,與民間產學慈善機構的全體總動員。英國政府預計,這樣的政策推行將會在3年內創造25萬個新工作機會,預計第一階段至少讓學界、企業和機構吸納兩萬名中輟生,每名補助額平均約1千5百英鎊。有興趣參與的產學,第一階段的投標截止日期為今(2012)年3月5日。
英國政府以資格和價格同時考核篩選合適的產學機構,該機構必須能展現出:能吸納各種不同學習背景的年輕人,跟政府有良好的配合,有能力執行可行的輔導計畫,以及執行計畫成本能控制在每名中輟生2千2百元英鎊以內。經過審查核可的入圍企業將在今年六月獲得補助。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英國政府最新中輟生就業或復學輔導方案簡介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