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智庫菲沙學會去年5月發表“移民與加拿大福利國家政策”(ImmigrationandtheCanadianWelfareState)報告,聲稱新移民收入僅及當地人七成,納稅額只有一半,卻享有與本地人同樣的社會服務及福利,平均每人超支6051元,造成納稅人每年最高損失236億元。
但不久兩名SFU經濟學者賈達尼(MohsenJavdani)和潘達柯(KrishnaPendakur)公布移民社會福利報告,反駁菲沙學會說法,指新移民人均社會福利僅450元,且加計物業稅等其它稅負后,新移民所繳稅額與本地人相仿,絕非菲沙學會所指一半。
菲沙學會研究員葛魯伯(HerbertGrubel)15日再度針對新移民繳稅少造成國家負擔發表補充說明,并駁斥SFU學者的研究報告,認為他們所用的統計樣本有問題。他說1987年以后抵埠的新移民,經濟表現較1987年以前抵達埠的移民差,但因加拿大的福利國家政策,這些新移民為納稅人帶來160億元到230億元的財政負擔。
菲沙學會重申移民造成加國納稅人數百億元負擔,中僑行政總裁譚阜全認為這是片面又膚淺的說法,新移民對國家的貢獻十分多元,引進資金、技術與消費,促進經貿旅游,不是僅有納稅一項。譚阜全說該學會向來“嘩眾取寵”,呼吁公眾勿受誤導。
譚阜全表示,中僑不是學術機構,無法判斷那一方所做的報告取樣比較正確,但菲沙學會僅以收入與納稅額來評量新移民對國家的貢獻,明顯是片面且膚淺做法。他說新移民為加拿大帶來資金、技術與消費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并助長加拿大與原居地之間的旅游貿易。除這些有形利益外,新移民也為加拿大帶來巨額“無形利益”,本國培養一位專才,從小學、中學到專上學院,成本至少20萬元,但透過吸納技術移民卻不花分文。
至于菲沙學會要求改革移民甄選制度,他表示現行移民系統確有改革必要,但并非全盤推翻計分系統,而是增加其彈性。他認為移民部長康尼(JasonKenney)提出給與電工之類不需高學歷的技職類(Trade)申請人更高分數,以利他們通過甄選,就是很好構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