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3月20日電 據南京市僑辦消息,跳蚤通常寄生在哺乳動物或鳥類身上,靠吸食血液為生。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科研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跳蚤化石,這是我國首次發現跳蚤化石。這一研究成果將于近日登上世界頂級期刊《自然》上。
此前,世界上發現最古老的跳蚤距今1.25億年,僅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例。而黃迪穎及其團隊發現,它們中最古老的來自1.65億年前,最大身長是現代跳蚤的10多倍大。將跳蚤的起源記錄至少向前提前了4000多萬年。
從2008年以來,黃迪穎科研團隊在內蒙寧城“中侏羅世道虎溝動物群”和遼寧北票的“早白堊紀熱河動物群”陸續發現9塊“巨型”跳蚤化石,其中最古老的來自與恐龍同一時代的侏羅紀,距今1.6億年。
黃迪穎介紹,現代跳蚤一般寄生于哺乳動物,但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個體通常很小,最大的也就相當于現代貓的大小,古老跳蚤如果長期寄生在寄主身上很容易被發現,因此,當年的這些巨型跳蚤很可能躲在寄主的巢穴中擇機吸血。與現代跳蚤不同,跳蚤是在進化過程中才學會了跳躍,它們很可能寄生于帶毛恐龍的體表。
黃迪穎博士,1975年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2005年1月獲法國里昂第一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澄江動物群、中生代昆蟲化石及其他特異埋藏無脊椎動物化石研究。2000年參加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的化石發掘,8次到法國里昂第一大學及法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研究,在瑞典海洋工作站采集并研究了現代曳鰓動物標本,訪問了德國、丹麥、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多所博物館及大學,發表論文50余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