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里有藍天?”人們常說“安居才能樂業”。身處海外的華人,是否如意找到了他們的棲身之所呢?
房奴難 蝸居痛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到,“壓力山大”,這也許是對加拿大華人面臨的住房壓力的貼切形容。近日,加拿大卑詩大學 (UBC)一項針對溫哥華、多倫多及蒙特利爾新移民的調查發現,有一半的移民在租房或供房上花去了自己一半以上的收入,15%的移民花去75%或者更多。 而一直以來被視為“多金”的華人,也面臨住房支出太高的沉重壓力,住房支出占去他們收入的31%至50%。
數據顯示,美國華裔人口中,自己擁有住房的占62.2%,租賃房屋的占37.8%。華裔購房者月供比例多于收入1/3的占35.1%。華人社區版圖的擴張與人口的穩定增長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然而另一方面,華人住房過度擁擠的情況也十分嚴重。
2009年12月,《舊金山紀事報》用大幅圖文報道了舊金山一戶華裔家庭的蝸居故事。近日,媒體再度曝出紐約一家華人的蝸居生活。一對父母、3個孩子和親友,生活在曼哈頓只有32.5平方米的家里。
對于一些旅居西班牙的僑胞來說,一套房子也是“一個美麗但遙遠的夢”。身為打工一族的阿莉一直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家”,不再寄人籬下,不再忍受共用衛生間的擁堵、廚房里噪雜的噪音和嗆人的油煙。然而,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與沉重的生活負擔,讓這一想法的實現十分艱難。
壓力大 前景憂
對于那些有房可供的人來說,壓力正在逐步增大。加拿大卑詩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并沒有隨著移民在所在國居住時間的增加而明顯改變。伴隨著各國經濟的低迷,華人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一些人甚至被迫失業。這使得房貸成為更大的負擔。
供房壓力大的原因也與華人選擇的還款方式有關。西班牙大型房地產中介公司Tecnocasa研究中心2007年披露 的統計數據顯示,旅居西班牙的華人群體住房抵押貸款平均金額為24.95萬歐元,在該國屬于高水平。他們平均還貸年限為34.26年,與其他族群相比最 短。因此,華人每月還貸的負擔最重。
對于那些租房的華人來說,情況也不容樂觀。溫哥華的房租從2005年至2008年上漲了11.6%。但同一期間平均工資上漲卻遠不及此。一些行業的工資甚至在下跌。
選擇“蝸居”的人有各種現實原因。缺錢無疑是其中之一。對一些初來美國留學的年輕人來說,普通的家庭可能已經傾其所 有來支付其他費用。因而,與同學合租或是“蝸居”是經濟而現實的選擇。對于在霍普金頓鎮擁有一棟四室兩廳大房子的韓先生來說,“蝸居”在波士頓市則是為了 后代的教育。他的雙胞胎女兒考上了著名的波士頓拉丁學校。這所波士頓市屬公校,要求入讀學生必須家住市區。他們在不愿放棄郊區大房子的前提下,只能選擇蝸 居在市里的小房子里。
影響大 需重視
解決海外華人的住房與租房問題,當地政府責無旁貸。那些因為缺錢而蝸居的人大多是生活在底層的人。生活空間的狹小使他們的生活質量更低。
這種狀況對孩子的成長尤其不利。孩子因為沒有自己的空間而在外流連,很容易沾染一些不好的習慣。他們與父母的溝通也嚴重缺乏。惡劣的環境很可能引發生理疾病,更有可能會誘發心理、行為上的問題。
因此,當地政府應該正視移民面臨的住房問題,采取措施并取得實效。舊金山市府2007年曾推出一個為期兩年的房租補 助計劃,為每個家庭提供每月最高500美元的小額租金補助。然而,2008年的調查情況顯示,在華埠居住的家庭雖然已經處于無家可歸的邊界上,卻很難得到 這個補助。一些家庭因為收入太低,不符合市府租金補助資格。有些家庭的申請被接受,但由于房租太貴,有補助也找不到合適的住房。
當地政府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如增加社會住宅的數量、建立住房保障機制等,解決移民的住房問題。其中,幫助新移民找到合適的工作,改善他們的收入,是解決住房問題的關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