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馬國教育部自2012年起實行大學先修班學期制 2012年03月16日 10時訊 馬來西亞高級教育文憑(STPM)是申請馬國國立大學的主要資格。學生一般修讀大學先修班或稱之為中六,以備考STPM。所謂大學先修班,顧名思義,即是進入大學前的準備課程。其課程接近大學的程度,修讀科目也以大學的主修科系為導向。大學先修班的課程修習年限約1年半。 馬國教育部將從今年開始實行大學先修班學期制,即是每半年一個學期,一共三個學期。每個學期都有期末考,累計三個學期的成績積分作為STPM的最終成績。其中每學期期末考分數占60-80%,而校本評估分數占20-40%。考試分數不再像往年一樣占總分數的100%。這項新制度也符合了教育部為達到更全面教育及減少考試的目標。他也說到,所謂的校本評估分數,即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報告和作業、實驗和研究報告,但視不同的科目而定。 馬來西亞考試理事會(MPM)主席拿督莫哈末諾博士於日前宣布今年STPM考試成績時表示,今年下半年入讀大學先修班的低年級中六生,將是首批使用新制度者。今年5月入學的學生,第一學期的考試將落在11月。他進一步表示,如果學生認為某學期的分數不理想,可以重考,但只能重考一次。大學先修班課程科目不變,一樣保持在23科。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學校名稱:馬來西亞瑪希隆大學 ???????????????? 所在位置:泰國,Bangkok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43年學歷:本科 專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3196人院校地址:http://taiguo./school/8022
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