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將于本周末在北京首發。作為留學市場的“風向標”,這一國家級的教育展會記錄了中國自費留學市場從“精英消費”走入平常百姓家的全過程。17年來,教育展本身發生了哪些變化?中國的自費留學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怎樣看待低齡化的留學趨勢?怎樣衡量留學投資的性價比?展會前夕,晨報記者對教育展主辦方、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車偉民進行了專訪。
中國成為留學“熱地”
“中國有2000多萬在校大學生、每年近1000萬高考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忽視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車偉民處長認為,中國的留學市場“火”,一方面是學生和家長對出國留學熱情高漲,留學人數逐年走高,而作為國際教育展會的組織者,他更切身感受到留學熱門國家、海外院校對中國市場的關注。“近幾年,每年都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所海外院校組團參展,其中很多都是以‘國家隊’的形式出現。因為,他們迫切希望把自己安全的環境、高水平的教育呈現出來,贏得中國學生和家長的認可。而過去一年來,很多國家都放寬了簽證政策,放松了經濟擔保方面的要求,用更開放、更優惠的政策吸引中國學生前去學習,就足以說明他們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在車偉民處長看來,留學熱門國家、海外院校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關注,并不僅僅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和家長具備了出國留學的經濟能力。更重要的是,30多年來中國留學生的素質和良好表現贏得了認可。因此,越來越多的海外院校,包括名校,都對中國學生敞開了大門。
留學低齡化不足為奇
“20年前出國留學的人數比較少,大部分都是精英人士去讀研究生。而隨著留學越來越大眾化,出國留學人員的年齡、層次也變得多種多樣,其中不乏去國外讀高中甚至初中的學生。留學低齡化是客觀存在的正常現象,不足為怪,但要加強引導。”車偉民處長認為,出國留學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投資,也是一筆龐大的投入,因此需要理性評估,包括孩子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也包括家庭的經濟支付能力。
“如果年齡很小就送出國,孩子的生活能力、自律性不是很強,出國后如何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可能是個大問題。而且,初中階段就出國學習的孩子,對中國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了解比較淺顯,如果學成以后回國工作,會面臨很多困難。除此之外,家庭經濟狀況是否能夠承擔孩子長期在海外學習生活的費用,也需要家長做出理性判斷。”因此,在國內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后,到國外讀本科,學習國外先進的學習理念、技能,適應國外的生活環境,在國際化的平臺上尋求職業發展機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留學選擇呈現多樣化
近幾年,受益于寬松的簽證政策,美國日益成為中國學生最熱門的留學目的國。對此,車偉民處長認為,絕大多數中國孩子從小就開始學英語,所以他們對英語國家有著天然的認同感。中國赴美留學生人數連年大幅增長,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發達的經濟和多元文化,另一方面美國有3000多所大學,招收研究生的大學就超過了1000所,教育容納量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相比之下,英國只有100多所高校,澳大利亞全國只有38所大學,與美國相差懸殊,但從招收的中國學生比例來看,英國、澳大利亞等同樣堪稱“熱門”。
除此之外,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非英語國家近年來在中國宣傳、推廣的力度也很大,建立了很多吸收優秀中國學生的渠道。由此可見,多元化才是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的本來面目。因此,學生和家長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熱門國家,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理性看待留學投資
對于部分“海歸”就業難、薪酬低的現象,車偉民處長表示,與國內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相比,“海歸”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語言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國內嚴峻的就業環境下,“海歸”就具有“完全優勢”,特別是那些在國外學習時間較短,又沒有更多海外實習就業經歷的“海歸”。因此,他們回來后很可能遇到就業難,薪酬低的問題。
他認為,薪酬待遇不應成為評判留學投資值與不值的唯一標準。一方面,學生出國留學前就應該考慮到今后的職業規劃,對所選擇的專業進行仔細評估。另一方面,不能指望回國就業在短時間內就把投資賺回來,把留學當成一樁“生意”。實際上,出國留學真正的價值在于,教會我們如何從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如何擴展自己的國際視野,這足以讓人受益一生。(徐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