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平民化」、「基礎教育改革」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本(2012)年2月13日於北維州社區學院演說最受關注的二項教育新政。高等教育平民化是針對目前各大學競相抬高學費,造成高校貴族化趨勢,政府將采取積極對應政策,未來,聯邦高等教育預算將只撥給把學費降低的學校;基礎教育改革則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師資是基礎教育的保障。事實上,這些重點在2009年7月「全球教育競爭高峰會」中便已浮現。
該項「全球教育競爭高峰會」由五十個州以及部分國家教育代表參加,會議多項討論受歐巴馬執政團隊高度關注。包括,進入美國大學修讀教師專業的學生,其SAT成績大多在較低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現任美國中小學的教師們大學入學成績都不太理想;其次,教師工會成員反映,除了課堂教學外,美國教師還要承擔一堆與教學無關的事務,這些額外負擔對本職工作產生干擾;州教育廳則指出,不合格的教師淘汰機制有其重要性,并非進入教師工會就有了鐵飯碗,就可以一勞永逸。
此外,當時芬蘭與新加坡的教育代表則在會中強調校長的重要性:一所好學校必須有好校長領導;新加坡教師的薪水并不高,但好學校的校長卻能得到很高的紅利,但若校長績效不佳,就有可能被淘汰。
除了「校長法則」,他們另提出「10%法則」,兩國教育代表均認為,至少有10%的學生并不適合傳統的課堂教育,這些學生有的是在藝術、音樂、體育等領域有特殊才華,有的則喜歡機械操作等動手活動,所以在芬蘭,到十年級時,就將這些不同資質的學生進行分流,分別進入各種具有專業偏向的學校學習,這些學校專注於研究特定領域的教育方法,吸引相應特殊資質的學生,開發其各自最大潛能,并可以得到相對應的學位肯定。在新加坡,這些特殊專業教育的學校一直可授予四年制的學士學位,而芬蘭更可拿到碩士學位。
綜觀美國近二年來聯邦及州教育改革,都看得出當時高峰會相關議題的軌跡,例如歐巴馬提出「每個學校都要有優秀的校長和教師」的主張、重視「社區學院」培訓人才的角色;美國維吉尼亞州強調「如何引進優秀教師」是最關鍵的教育問題,將運用維吉尼亞社區學院系統(Virgini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s,VCCS)專門設置的"wizard"軟體,成立一系列「轉業者教育課程」,并將其納入教師職業培訓體系,強化教師聘用訓練的品質,善用這些豐富人力。
另以全美平均收入最高的費爾法克斯郡(Fairfax County)為例,目前該郡約有50%的新教師是轉行
後擔任教職,他們帶來各種實際工作經驗和人生體驗,不僅給學校增加了新氣象,對學生來說更是寶貴財富,所以,若能重視師資任用品質、加強轉業教師運用,將確實增益教育成效。
從2009年的「全球教育競爭高峰會」,到2012年歐巴馬總統宣布建立一個更有競爭的教育制度和提升教師專業與不合格教師退場機制,其背後是兩年多來,無數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在各州試驗探索的辛苦努力。他們用痛定思痛的實際行動告訴美國人,要想保持全世界第一,必須在教育上付諸行動。
撰稿人:趙惠普參考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國近二年教育改革軌跡 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