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陸企業常州蘇晶電子材料公司成為首家獲準在臺灣中部科技園區投資建廠的純陸資企業。現在,廠房正在建造,預計今年5月份將完成并投入生產。
回國創業:做了一輩子材料,才敢做這事兒
69歲海歸博士范嘉蘇是“蘇晶電子”的董事長,1982年赴美,后來取得俄亥俄大學的博士學位。他說:“中國是鉬原材料供應大國,但是,鉬靶材卻全部要從國外進口,而且使用量很大。在2008年,世界上沒有一家平面顯示面板廠商用中國的薄膜材料,所以,我想回國創業,用一輩子積攢的技術來填補國內的這個空白,實打實地為國家做點事兒。”
2008年9月,在常州市及常州高新區的幫助下,65歲的范嘉蘇回國成立了常州蘇晶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靶材。建廠后一年半的時間里,整個公司都在進行生產設備和產品的自主研發,研發資金投入數千萬元,這期間沒有任何收入。但是范嘉蘇心中始終堅信,自主創新研發是一個企業的真正競爭力的開始。
范嘉蘇說:“因為做了一輩子材料,我才敢做這件事兒。”范嘉蘇一輩子都在跟材料打交道,17歲就進入清華大學冶金系學習,并先后在清華、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以及美國的大學和TOSOH SMD公司從事材料研究工作,一做就是50余年。
海歸企業:技術并不是全部
目前,“蘇晶電子”先后為全球三大TFT-LCD面板制造公司中華映管、友達光電和奇美以及我國京東方提供制作顯示器的鉬靶和鋁靶。在這之前,這些公司都是購買國外的靶材。海歸企業蘇晶電子自主研發的靶材打破了國外對平面顯示用靶材的壟斷,該公司成為大陸唯一一家將靶材打入世界市場的企業。
范嘉蘇說,“其實技術只是成功企業的一部分,但是絕對不超過50%。企業是一個全面的東西,還有生產、質量、市場和資金等各個方面。”
范嘉蘇領導的企業運用國際先進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兩個完整的體系控制系統:工藝過程控制體系和質量管理控制體系,從原料的采集到產品的出廠,有100多個文件保證體系的正常運轉。他說:“這為我們與世界先進的平面顯示面板制造企業合作提供了保障。”
擴大市場:讓中國靶材“走出去”
當初,65歲的范嘉蘇回國時,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最艱苦的時候,他都是親自到車間跟工人、技術人員、經理一起設計生產線、試制產品等。他說:“那時,別說是董事長,我連工程師都不是,我簡直就是車間的工藝員。”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銷量的增加,2011年9月,范嘉蘇決定在臺灣投資設廠。這完全是出于產品配套的需要。對中華映管、友達和奇美等臺灣客戶的靶材供應,只有焊接后才能使用,而焊接時要用臺灣配件,客戶不能發貨到大陸焊接。
“這之前,這道工序都是包給在臺的日本企業代工,費用太高,”他說,“這道工序,要么請別人,要么自己做。現在我們有市場、有能力就自己做了。”
對于未來,范嘉蘇說,“除了自主研發平面顯示、薄膜太陽能、半導體集成電路等制造中使用的各種靶材外,希望幾年后,不止能參加臺北國際光電周,更能在世界最大的SEMI展覽會上,買幾個展位,寫上‘中國靶材’,向世界做個宣示,將中國靶材更好地推向世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