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2012)年2月26日,南韓教育科學技術部公布去(2011)年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體能健康調查結果時指出,中小學生體重過重的部分主要原因,是吃太多高熱量的速食,但水果與蔬菜吃得太少;另外,睡眠不足、運動太少也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
這項調查結果,是該部去年自全南韓抽查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中高職在校學生18萬1,000名的健康檢查報告所作的統計分析。
去年的調查發現,體重過重或稱肥胖的學生人數比例為百分之14.3,與以往幾年相形,呈持續增加趨勢,譬如2009年時,肥胖中小學生占百分之13.17,2010年增為百分之14.25。
上述所謂「體重過重或肥胖」,是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下的定義,它的計算公式是以「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的公尺數之平方」;凡所獲指數在20到30之間者,謂正常;超過30為肥胖;達50以上者,稱過度肥胖;由於體內累積過多的脂肪,易引起疾病,將有損身體健康;該指數低於20,則為瘦弱。
此次調查發現,南韓中小學生過度肥胖人數占百分之1.26,與近年相比,亦呈持續增加趨勢,2009年時,過度肥胖的中小學生占百分之0.74,2010年增為百分之0.83。
反之,低於正常標準,體重輕而瘦弱的中小學女生人數方面,則呈減少趨勢,去年為百分之4.58,2010年為百分之4.72,2009年則為百分之5.6。
在身高方面,去年,國小六年級男生的平均身高為150.4公分,比2010年增高0.16公分;體重平均45.98公斤,比2010年減少了0.14公斤。國小六年級女生平均身高151.12公分,比2010年降了0.04公分;體重平均44.4公斤,比2010年減少0.04公斤。
教育科學技術部官員稱,由於營養改善的關系,中小學生不論身高或體重,近年均持續增加,但到去年,其增加的幅度減緩,似乎已達到增加的上限。
在佩戴眼鏡方面,去年,百分之57.6的中小學生戴眼鏡,呈現大幅增加趨勢;2010年戴眼鏡的中小學生占百分之47.7;2009年時,戴眼鏡的中小學生為百分之39.5。
去年,接近百分之60的中小學生有蛀牙,比2010年的百分之61.5略有減少。
去年,百分之68的高中高職男生,每星期至少吃速食面、漢堡、及其他速食一次以上,比2010年的百分之63.6增加4.4個百分點。高中職男生每天都吃水果蔬菜的,僅百分之24.2。
運動方面,高中職學生僅百分之22.1每星期密集認真運動三次以上。
睡眠方面,超過百分之43的高中高職學生每天睡眠不到六小時。
在校受同學霸凌欺侮者,國小學生為百分之6,高中高職學生為百分之2.48,均比2010年稍微減少;但很不幸的,國中學生方面,去年,受霸凌者占百分之5.84,比2010年的百分之5.26,增加了0.58個百分點。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南韓政府公布2011年中小學生體能健康狀況 肥胖人數持續增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