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日前針對美國高校被曝項不合格學生發放學歷事件發表署名評論文章,文章稱,所謂有需求才有市場,中國普通家長和留學生對于“洋文憑”的盲目信仰可能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方面,一些“知假買假”的“剛需”才是“文憑工廠”賴以生存的“堅強后盾”。
文章摘編如下:
一份針對美國北達科他州狄克森州立大學的審計報告發現,自2003年開始,該校410名拿到學位的外國學生中,只有10個人真正完成了所有必修課程。審計報告指出,這些學生大多數是中國人,也有一些來自俄羅斯。
從上述描述不難看出這所狄克森州立大學正是網民口中的“野雞大學”。其實,錢鐘書先生早在其小說《圍城》里就對這類大學進行了冷嘲熱諷,然而,小說主人公方鴻漸所上的“克萊登大學”如今已呈產業化經營之勢。不止美國“野雞大學”大做生意,翻查以往的新聞發現,法國、英國、新加坡等國都有面向中國留學生的“文憑工廠”。那么,為什么這些海外的“文憑工廠”能夠如此輕易地賺取中國人口袋里錢呢?
所謂有需求才有市場,中國普通家長和留學生對于“洋文憑”的盲目信仰可能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方面,一些“知假買假”的“剛需”才是“文憑工廠”賴以生存的“堅強后盾”。
前一段時間,“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上指證“打工皇帝”唐駿學歷造假,稱其所謂西太平洋大學博士學位證書,實為不折不扣的“野雞大學”文憑。一石激起千層浪,對于名人學歷造假的質疑也由此掀開帷幕,也有一種聲音表示,唐駿們的經歷證明,學歷并不重要,然而,這就使事情陷入了一種悖論,既然不重要,唐先生何苦要披一身“雞皮”呢。
不能否認的是,在時下中國社會,文憑就是職場敲門磚,一紙不知所云的海外文憑成為許多官員、職場精英的晉升砝碼,也因此導致人們都對國外文憑趨之若鶩,更不惜重金購買。
問題的另一個關鍵在于,在現有的制度下,利用假文憑謀取利益的風險幾乎為零。由此看來,這似乎是一個“雙贏”的游戲。那么真正的輸家是誰?是徘徊在“游戲規則”之外的蕓蕓眾生?是被瓜分的社會資源?還是對社會的信任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