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為陳濤
“回國創業,主要還是要做自己的專業。開頭4年,沒有固定模式,生存是第一位的。我覺得只有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才是好的。之后6年,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模式,但這些還與自己的性格有關。”
陳濤,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2001至2004年任SOM(美國最大的建筑師——工程師事務所之一)建筑師,后回國創業,創辦成島·洛賓弗國際投資集團。
很累很充實的10年
對于為什么回國,陳濤坦言:“我在紐約SOM工作時,大量項目是亞太地區的。大中華項目體量大,技術難度高,這樣需要掌握各國不同的標準和不同軟件,這些對我后來創業大有幫助。而大量項目又在中國,所以我就回到了中國。”
回國后,陳濤最終選擇在北京中關村創業。“我回來時正趕上北京籌辦奧運,所以我選北京,其他人在外地也做得很好。現在北上廣等城市的創業成本要比10年前高很多,所以后來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再到如今的高速鐵路建設,陳濤說:“回國一拼就是10年,人很累,案例很典型,好幾年的春節都沒有休息過。我覺得這10年也是中國發展比較快的10年。”
性格和技術是第一位的
在創業的過程中,陳濤認為需要綜合考慮自己的性格、技術、團隊和資金等因素。
“性格、技術還是第一位的;團隊、創業根據地的建設,還有資金是擺在第二位的;機遇和戰略、戰術是第三位的。”
創業并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他感慨道:“創業者任何時候都要窮不失志,富不驕狂。把自己的命運和國際大環境以及國內小環境結合起來,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為,對過分泡沫的東西不去為。關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的形勢變化,順勢而為。”
在創業的地域選擇上,陳濤笑言:“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選自己的家鄉,那里有廣闊的人脈,有市場。此外,你還要有自己的創業團隊。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樣走的彎路就少一些。過了5年,再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5年一個規劃,5年一個總結,螺旋式上升為好。”
文化素養支撐創業
陳濤坦言,自己所受的文化熏陶對自己的創業很有幫助。“無論你做哪一行,都要做好迎接挫折、失敗的心理準備。我2002年做當時華中最大的商場——武漢銷品茂商場時,開發商面臨資金困難,差點成爛尾樓。自己的工程款差點收不回來。”
陳濤說,那年的冬天自己一直守在工地上,連春節都是在工地的工棚里過的。“風吹得頭很疼,氣溫很低,南方又潮濕,而工人們和員工都要錢過年。我當時想的是,如果要不到錢,就將自己從國外帶回的錢先付給員工,自己再慢慢等。如果開發商破產了,也沒什么了不起,反正自己年輕,大不了自己去給別的公司打工,慢慢緩過氣來后再創業。”
現在想來,陳濤覺得當時“好比上甘嶺一樣”。類似的風險,他前后經歷過8次。“別看我參與的都是頂級豪宅、建筑的設計,但是我跑得最多的是塵土飛揚的工地。”
年過不惑的陳濤愛練習格斗。他說這就是在訓練自己善戰、不怕輸。“在生活中慢慢鍛煉出來的氣質和文化,支撐著我渡過難關。”對于未來的發展,陳濤說:“以后的路不會平坦。我現在正在做巴西世界杯和奧運會的一些項目,如果成功了,那么基本上全球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主要案例我都參與了。但是那時我也52歲了,到時候想做的主要是對企業的國際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
【www. - 新聞資訊】外媒體: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生回國十年創業故事 《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生回國十年創業故事 - 華人 - 歐洲新聞》本文來源:(www.)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