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德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所在位置:英國,Huddersfield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825年學歷:本科 專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19740人院校地址:8300
《公派出國人員滯留:優良學術氛圍等成不歸原因》由02月16日報道。越來越多的滯留國外者正轉換著各種身份“回來”,對高校的管理者來說,解決“海不歸”現象已不能只靠“除名”一種方式。
2月的太原,天氣絲毫沒有轉暖的跡象。太原理工大學人事處處長劉光煥還在家過寒假,但整個假期他都在焦慮之中度過。
2011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學宣布對103名公派出國進修、多年逾期不歸的教師解除編制。雖屬校方“最后通牒”,但作為人事處處長的劉光煥仍舊期望:也許有人會在截止日期前回來?
事實并非如他所愿,直至放假前也沒有一個教師或家屬找他,要求采訪的記者反倒不少,這讓劉光煥有些無奈。
其實,大學對滯留國外的教員解除編制的做法在國內并不罕見,在諸多類似的事件背后,存在著制度、政策甚至國情等諸多深層次的原因。
滯留
公告是在12月15日下發的。當日,太原理工大學人事處在校內貼出公告,內容為“根據太原理工大學《關于不再保留田有亮等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公職的決定》(校人字[2011]21號)文件,請下列103名同志本人或委托親屬于2012年1月15日前到校人事處辦理離校、檔案轉移等有關手續(后附名單)”。
很快,公告被人拍下來傳到網上,其后一周多時間里,這張照片被網友廣泛傳播。103人的數字讓一些不熟悉大學編制的網民覺得太龐大了,“怎么這么多人滯留國外?”“教師的愛國熱情哪去了?”一時間,網友議論紛紜。
在劉光煥看來,這個數字并不嚇人,太原理工大學屬于211工程重點大學,有著4000名教職員工的編制,目前有教員1900多人, 103人的比例不算太高。而且這些人都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學習深造后逾期未歸的,是二十年間積累的結果。
1997年,太原工業大學、山西礦業學院、太原工業大學材料學院三校合并,成為新的太原理工大學。
“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學前,三個學校或多或少都有出國逾期不歸人員存在,合并后這些人匯總到一起就顯得人數很多。”劉光煥特意解釋。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列入名單的103人基本上為1984年至2001年間公派出國進修后逾期未歸,其中一多半滯留美國。也有極少數是自費出國的和探親的。
“這么多年過去了,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劉光煥說,103人中滯留國外最短的六七年,最長的有25年。出國時他們的學歷是本科和碩士,職稱大多是講師,在當時屬于高端人才。占著編制,又不回來教學,長期下去肯定不是辦法。
劉光煥說,國外優良的科研、生活條件是上述教師去國不歸的主因。“有些人中已拿到了綠卡,有了很好的職位,有的人在跨國公司上班,有的人自己辦公司,有的人在國外高校獲得了教職,所以根本不在乎編制。”
事實上,教師滯留國外的現象在國內高校中并非個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公派出國留學人員中便屢屢有人“逾期不歸”。國家教委原副主任韋鈺曾對媒體透露,1978-1996年間,國家公派4.4萬人出國留學,回國3.7萬人,回歸率為84%;單位公派8.6萬人,回國4.8萬人,回歸率為僅56%;即當時總數近5萬國家和單位公派人員沒有按規定回國。
“當時大環境就是這樣,好多學校都有這種現象,并不是太原理工大學一家。”劉光煥說。
對長期不歸的教師宣布解除公職成為國內高校不得已的舉措。山東農業大學在2005年曾發文件決定“不再保留劉芳等87名逾期不歸出國人員公職”;2009年,武漢科技大學對包含出國逾期未歸者在內的20名長期不在崗人員進行了處理;同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要求出國逾期未歸長期離崗的21名原教職工辦理離校手續;2010年,華中農業大學決定“不再保留畢戈等15名出國(境)逾期未歸人員公職”;2011年初,湖南大學清退包括6名教授在內的26名擅自離崗出國逾期不歸的教師。
勸歸
“學校一直在想辦法讓這些人才回來”,太原理工大學外事處負責人吳長建說,之所以到現在才取消編制,和太原理工大學采取的感召政策有關。
為了給滯留國外的人一個“臺階”,太原理工大學一直保留著103名出國逾期不歸人員的編制、檔案和公職,但是工資停發。
吳長建說,1986年國務院批轉的《關于出國留學人員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明確規定,未經批準逾期不歸的,一年內停薪留職,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職,視不同情況由派出單位決定。“當年往發達國家外派留學生時,最擔心的就是‘人不回來’,所以這些限制規定一般都執行得較嚴。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保留編制‘吃空額’的事情。”
在人才資源遠不如北大、清華的太原理工大學,最終選擇了爭取這些滯留海外的人才回歸學校的做法——長時期保留公職。
吳長建記得,從十多年前開始,逢年過節,外事處的姓趙的老處長就帶著他們到滯留者家中拜年。有時還要給能聯系上的滯留者寄賀卡、發郵件,甚至想各種辦法直接打電話。“但效果不是很好,還是沒什么人回來”。
逾期不歸的現象1996年以后開始改觀。
吳長建說,1996年,國家成立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派出國留學要按照“個人申請、專家評審、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簽約派出、違約賠償”的制度化程序進行,留學前要繳納好幾萬保證金,違約還要繳納好幾萬違約金,再加上國內這幾年經濟發展比較快,大環境好了,滯留國外的現象也越來越少。
“從2001年開始到目前,太原理工大學公派人員幾乎沒有滯留國外的情況發生了。”
教育部官員的講話證實了上述說法。
據中國網報道: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秘書處劉京輝秘書長在教育部2009年第6次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中國公派留學生規模從1996年的每年不足2000人已增至2009年的每年12769人。在應回國的45553人中,實際回國了44555人,按期回國率達到了97.81%。這比1996年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太原理工大學的“懷柔”策略并非完全沒有效果。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該校一些滯留人員至今仍和學校保持著聯系,有的甚至回到母校講學。據劉光煥介紹,逾期未歸并非“不相往來”。部分逾期未歸人員為太原理工大學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尤其是在科研項目的合作、國際交流平臺的搭建以及學術前沿的介紹上作用顯著。
學校堅持懷柔策略還有一個原因, 1996年前出國的滯留人員的學費資助大部分都來自教委和省教委,而真正太原理工大出資的幾乎沒有。
“相當多的人已經把學費交還給大使館了,本來錢數就很少,才1年的學費,大約幾千英鎊。”吳長建說
不欠學校錢,加上學校也很“客氣”,很多滯留的人甚至能經常回學校,雙方“心照不宣”。
2011年5月的一天,吳長建甚至在校園里碰見了1991年就從理工大學出國的谷豐收,谷豐收現在已經是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高級研究員、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如今他被太原理工大學聘為機械工程學院的高級專家和教授。
在太原理工本次解除職位的103人名單中,已擔任澳大利亞某大學教授的李春柱、荷蘭皇家科學院蘇中波教授和美國高級工程師張云青博士三人均名列其中,頗富意味的是,三人都作為太原理工大學的“杰出校友”受邀將在2012年參加這所老牌大學的110周年校慶,而他們都是80年代、90年代初從太原理工出國、逾期未歸的。
滯留者說
2012年1月5日,面對《中國新聞周刊》采訪,谷豐收教授并不避諱他曾經也是長期滯留英國的經歷。
1991年, 34歲的太原理工大學講師谷豐收被公派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習一年,專業是機械工程。谷豐收是帶著老婆和上小學的孩子一起去的,一年的期限很快到了,“這么短時間能學到什么呢,拿到博士學位至少三年。而且孩子的英文剛有點基礎,至少應該在英國讀完小學吧”。
谷豐收選擇了留在國外繼續讀書,結果沒想到自己這一待,就在英國待了將近20年,孩子不僅讀完了小學,甚至讀完了大學。他本人先是拿到博士學位,接著又獲得了博士后,目前他已是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高級研究員(終身職位)、博士生導師。此外,他還是英國故障診斷協會會員,英國無損探傷協會會員,英國北市七校汽車協會會員,英國聲學學會會員,不僅擔任數十個國際知名科技雜志主審,還是數個國際學術會議的組織者。
“其實每一名滯留者有著各自的原因。”谷豐收說,除了自己和孩子的學業,讓他最終決定留在英國繼續學習的,還有英國看重能力的風氣,在他所在的研究所,只要有能力就能競爭重要職位。而當年的太原理工大學還相對閉塞,很多職位都要靠資歷。
工作之余,谷豐收偶爾也到英國各地旅行,翠綠色的丘陵、永遠清新的空氣、瓦藍瓦藍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河流和遠方灰色的古代城堡,讓出生在山西襄汾煤炭產區的谷豐收感到驚訝,世界上還有如此美麗、潔凈和富足的地方。
谷豐收早就把自己公費留學一年的學費——2000多英鎊交到了中國大使館,他說在英國開頭幾年,很少有國內的消息,有時讓他感覺很失落。
在英國,谷豐收見到了不少像他一樣滯留者,有些人甚至獲得了帝國理工大學的教職。從2002年開始,谷豐收經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帶領自己和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副校長共同組建的研究團隊到國內與中科院和同濟大學等學校進行學術交流。他甚至差一點接受了在中科院擔任教職的聘請,但是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學院的老同事王鐵專程到北京邀請他回去。“母校真的變化很大,你一定要回去看看。”
2011年5月19日,谷豐收入選山西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并擔任機械學院的教授。因為目前還在哈德斯菲爾德大學擔任教職,經常要飛回英國,谷豐收提出擔任兼職教授,不要編制。在當天的太原理工大學網站“校園新聞”里稱:谷豐收的到來,讓太原理工大學“車輛與動力機械方面的試驗測試水平比較低的缺憾”頓時得到改變。
與谷豐收不同,太原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李瑞豐1994年開始曾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留學三年,拿到博士學位后就立即回到了國內。“那是因為志向不同。”李瑞豐說。
也有相同的,李瑞豐至今仍然留戀斯圖加特的黑森林和潔凈空氣、沒有污染的河流,還有固執認真的德國人,“浮躁從來就不跟德國人沾邊,德國人做什么事都那么踏實。”
李瑞豐后來作為訪問學者訪問過歐洲多國和美國,結果發現,這些國家的工作作風都很實在,遠不像國內那么浮躁。李瑞豐舉例說,他現在使用的一臺色譜儀是日本1985年生產的,現在用起來準確度還很高。而國內至今生產的色譜儀雖然外觀漂亮,但并不實用。他認為國外優良的學術氛圍、優越的研究和生活、醫療條件,環保優美的環境,不懸殊的貧富差距,清廉的官員都是促成公派留學人員滯留不歸的原因。
盡管社會輿論對“海不歸”的滯留人員多有批評的聲音,李瑞豐覺得自己頗能理解他們,從國家層面上看,核心是發揮這些高端知識分子的最大價值。從當時的情況看,國內的科研環境和待遇確實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吸引重于懲罰
2012年的第五天,當《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太原理工大學時,校園里已經見不到解除103名滯留者編制的告示。人事處處長劉光煥說,雖然過去三周了,也通知到了家屬和部分個人,但是103人里還是沒有一個人回校辦手續。
谷豐收第二天就要從北京飛回英國,他有些擔心取消這些人的編制,可能會造成一些人的失落,更不利于這些人的歸校。“畢竟對于一些海外游子來說,這也是個精神寄托。”
雖然覺得編制沒什么用,但是在103人名單上沒看到自己和幾位經常回母校講學的滯留者的名字,還是讓谷豐收感到有些高興。
李瑞豐覺得這103人其實根本不在乎這個編制,取消就取消了。李瑞豐現在是太原市政協委員,在即將召開的兩會上,他決定要提出改善太原市空氣質量的提案。因為就在兩天前,一位來到太原理工大學談合作的外國學者下飛機后就感覺嗓子難受,當天就返回了北京轉道回國。“你看這霧霾的空氣,讓人喘不上氣。環境好了,人才才愿意過來。”
劉光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太原理工大學的一位院士一年校內崗位津貼可以拿到20萬元,一名剛來學校工作的博士每月工資3000多元、校內崗位津貼每年3.5萬元、住房補貼每月1200元,科研啟動費(視科研業績定)、安家費等等全部加下來,“收入不菲”。
“除名不是最終目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劉光煥說,“學校生活、科研條件的改善,是吸引出國人員返校工作的一個主因。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能使人才流失的狀況得到不斷改變。”1997年三校合并之后,該校先后公派391名人員(合作研究或攻讀學位)出國學習,截至目前,除11名出國人員滯留國外,其余都已返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