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博愛在普雷斯聽前總統卡特圣壇布道
1979年,55歲的吉米•卡特總統在繼任者里根的巨大光環下黯然離開白宮,回到了家鄉——位于美國東南部佐治亞州的小城普雷斯。2010年6月,在卡特返鄉30年后的一個星期日早晨,祁天和淵君在普雷斯城中一座天主教堂里見到了他。做禮拜的人們散座在教堂的長凳上,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竊竊交談著。不一會兒卡特從圣壇旁邊的耳室中默默走出來。他攤開《圣經》,找出一段念了,便開始發表自己的感慨。
他說剛從南非回來,和曼德拉聊了很久。如今兩人都已退出政壇,聊得反而更暢快。在談了一圈非洲政治形勢后,卡特話鋒一轉,指指圣經說:“其實,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提醒所有美國人,這個世界有許多視線之外的地方,上帝教導我們愛自己的鄰居,這會讓我們忽視那些遠隔千里的人……” 禮拜結束后,卡特早已站在門外,牽著夫人的手,背靠著一叢灌木,等著散場的游客前來合影。兩個中國年輕人走上前,分立夫婦身旁,四人笑對相機,站在卡特身邊的祁天聽到卡特不停地在說“歡迎你們,感謝你們,希望你們以后還能來看我”。
看自由女神像?不去
離旅程結束的時間越來越近了。2010年8月,在旅程接近尾聲的時候,兩個人到達紐約。“我們在紐約的時候,有無數機會可以去看自由女神像,可是我們沒有去”,對此,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那是一個“太旅游化的景點”、“我們想走一個更真實的美國”。同理,擁有陽光海灘的度假勝地——佛羅里達,也被他們故意地避開了。 “我們不是在玩兒,我們刻意避開了許多風景,旅行本身并不是這次行走的全部意義,所以外面才把書名定為《這不是旅行》”,2012年2月,《這不是旅行》終于在大陸出版了。
此時,祁天和淵君回到中國已近一年,他們坐在北京干燥的空氣里,解釋著精心設計的書名和這趟“不是旅行的旅行”:“我們想跳出從小到大被設計好的生活程序,用自己的雙腳和獨立的大腦為自己探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走到世界的角落里去,體會到常規生活下所不能體會到的感受。” 作者說,這本書中的章節幾乎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在走出房門前查閱資料、了解美國社會;然后把自己的知識儲備釋放到外面的世界去;再將沿途的所看所思歸納成自己的觀點,回到屋子里把它們寫出來。
所以,他們并不是那種每天在外面風吹日曬的彪悍的旅行者。當一年的旅行結束,這對“80后”仍然穿著“正常的衣服和鞋子”,面皮白凈、天天擦防曬霜。現在,走遍美國的壯舉對這兩個已經開始了共同新生活的年輕人來說,宛如昨天,又宛如別人的傳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