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紐約百老匯熱鬧上演的「中式英語」(Chinglish),最近大家常在報導中看到摻雜「中式英語」,甚至創造專屬中式的英文詞匯,使得原被視為笑柄的「中式英語」開始沖擊英語詞匯世界。
自2010年「gelivabel」(「給力」;是中國北方土話,給勁、帶勁的意思)、「ungelivable」(「不給力」;是形容和預期目標相差很遠的意思)等中式英語風靡網路後,似乎標志著一個從「中國人背英語單字」到「中國人造英語單字」的跨越性時代已經來臨。
報導形容,過去一些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watch sister」(表妹)等中國式英文弄得摸不著頭緒的老外,現在竟然開始覺得「中國制造」的英語很有意思。「紐約時報」并稱這種變化「非常酷」。
據了解,目前由中國網友創造,再經過西方媒體報導的中國特色英文單字已經有27個。例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形容中國男多女少現象時,直接將未婚男子「光棍」翻譯為「guanggun」;紐約人也以「憤青」(fenqing)直接描寫新世代中國族群。
還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成品,例如將Chinese(中國人)與consumer(顧客)合成「Chinsumer」,意指出國旅游揮金如土的「中國購物狂」;以及被翻譯成「蟻族」的「antizen」,用來形容低收入大學畢業生聚居的社會現象。
另外,還有一些專為中國經濟等層面設計的新詞匯,如英國「金融時報」以「China Bear」(中國熊)來形容2011年上半年讓投資者內心大為糾結的中國A股市場。也有一些西方媒體將「中國熊」影射為一些認為中國經濟會走下坡的人。
之前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表的報告指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詞匯中,中式英語占了5%至20%,超過其他來源,足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綜合編輯:駐紐約文化組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