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啟德教育集團廣州分公司總經理 陸明
新通教育廣東公司總經理 黃淑華
□本期主持人
于冬雪
“宅”只能是初期的過渡
主持人:您如何評價留學生成“宅人”的現象?隨著留學低齡化,這類問題是否日益突出?
陸明:留學“宅人”并不是低齡留學生的特有問題,其實,這類問題,在國內的學生身上也常有出現。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停留在國內的交際圈,不愿意認識新朋友,如果孩子無意識與人進行更多的交流,無法意識或者不愿意去參加團體活動,只喜歡待在家里玩電玩,的確很容易變“宅人”。成為“宅人”,主要還是心態影響,留學生不肯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停留在國內的交際圈,不愿意認識國外的朋友。
黃淑華:中外教育模式和生活環境都存在差異,學生在留學初期很容易產生思鄉情結,而且往往羞于與當地人交流,從而選擇呆在“最安全”的家里,但隨著日漸適應留學生活,結識了一些“聊得來”的朋友之后,學生自然會走出這個自己劃出來的小圈子。
一般小留學生往往都是在國內受家長溺愛的孩子,他們在家長的過分照顧底下,缺乏鍛煉獨立性的機會,因而到國外留學就無法適應甚至封閉自我。當然,這只是小數人的案例,只要家長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自理能力和陽光心態,小留學生通常都能夠很快在國外認識新朋友。
國外院校努力減少留學“宅人”出現
主持人:報道稱,成為“宅人”的中國留學生恐怕已經達到三成。您覺得實際情況有這么嚴重么?
陸明:應該沒有那么夸張。事實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也有部分學生并不“宅”。他們認為既然家里花了錢送其留學,就應該有所轉變,不能再像在國內念書時“宅”,否則會浪費國外的生活、學習環境,要多嘗試新的東西,去新旅游景點。如赴歐洲留學,然后趁假期游遍歐洲國家的。
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如果想成功升讀當地的名校,或者找到當地理想的工作,就要積極與當地人交流,參與當地活動,學習本地人的思維及表達模式,融入社會,這會讓他們主動交給很多朋友,參與很多實踐,根本沒時間“宅”。另外,國外院校嚴格考察學生的課堂出勤率,組織多元化的校園生活,也讓學生容易找到自己的交流平臺,認識更多的新朋友,盡快融入校園生活,減少了留學“宅人”的出現。
根源或源于不科學的留學規劃
主持人:造成留學生成“宅人”的深層次原因有哪些?
黃淑華:產生“宅現象”的直接原因是留學生的外語能力受限,從而無法順利地融入當地生活和銜接新課程。另外,準備送自己小孩出國留學的家長要注意,低齡學子由于心智未完全成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差,會更加容易受到文化沖突的影響而變成“宅人”。
不過我認為,歸根到底,這是不科學的留學規劃所造成。學生的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留學計劃和留學準備不周詳,最終形成受挫后封閉自我的惡性循環。首先,留學的原意是為了前往海外吸納先進文化和社會意識,但很多學生對于留學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認為出國留學就是“泡海水”、“混文憑”,自然就無法通過留學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就是,學生的留學計劃只是到獲取錄取通知書和留學簽證那一步,出國之后的住宿情況、入學手續、外語實際運用等都沒有清晰地考慮到,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感很容易令他們縮回家這個“安全島”。
陸明:留學“宅人”的出現,一方面是源于學生被家長過分保護,社交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一旦獨自留學,容易出現不適應,不會拓展社交圈。另一方面是,部分家長“一廂情愿”送孩子出國,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變得不愿意跟身邊人交流,成為“宅人”。另外,部分學生自信不足,怕受挫折,怕遭拒絕,在與別人的交流中,架起了隔離網,主動將自己變成“宅人”,希望藉此減少自己碰壁的機會。
防“宅”要提前制定預案并進行預演
主持人:那該如何防范留學生的“孤獨癥”?學生、家長、院校乃至留學中介機構在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陸明:防范“孤獨癥”,其實就是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當地的社交圈,融入當地學習、生活的問題。學生要學會端正自己的心態,明白到國外留學并不能永遠順利,要做好不怕碰壁的心理準備,放開懷抱去嘗試國外的新事物。同時,努力學習國外的社交禮儀,及了解國外風俗習慣,盡快融入當地社會。
家長則應該提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跟孩子進行留學預演,幫助孩子克服留學前期的交流困惑,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并鼓勵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參加學校、當地社區組織的活動,積極感受外國文化或生活模式,多認識朋友。
事實上,為了防范學生的“孤獨癥”,啟德教育啟動了陪伴留學家長學校、離境必修課等公益活動。家長通過參加陪伴留學家長學校的講座,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國外遇到的社交等問題,更好地運用自己的經驗及吸收新知識,幫助孩子處理社交問題。學生則可以通過離境必修課,結識即將前往當地的新朋友,結伴同行。
黃淑華: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很強的引導性地位,因此,家長必須要向孩子灌輸正確的信息,培養孩子自信、自立和自強的品質。實在是“心疼”孩子的家長可以提前參加一些留學主題的座談會,與其他有留學經驗的學生或其家庭交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夠引導自己的孩子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孩子自己也要做好留學準備,語言上、學術上、技能上也要全面提升,而且要多了解外國的文化,學會尊重和體貼他人。
中國文化是開拓人脈關系的利器
主持人:關于留學生該如何豐富自己的人際關系網,您能再談談么?
陸明:留學生可以準備一些小禮物,送給當地的老師、同學、寄宿家庭成員。例如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結、十字繡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結交新朋友。
同時,最好再熟悉中國的歷史與典故,因為外國人通常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這樣就掌握與外國學生溝通的充足談資。適逢中國佳節,也可以邀請當地人一起參與,共同慶祝,親自煮中國的湯圓、粽子等食物。
另外,也要學會不怕“麻煩”人。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請教身邊的同學,適時懂得要求獲得援助與支持,當然別人有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應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一來二往,在互幫互助中,建立更深入的溝通和友誼。
黃淑華:其實,海外留學生要豐富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除了可以打工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途徑。參加院校活動或社團活動,可以結識更多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也可以藉此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參加社區活動則可以認識更多鄰居,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出狀況的時候友善的鄰居可以幫你一把;當學生已經比較熟悉當地情況之后,還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一個背包游,旅途上可能還會遇到有趣的人和事。(于冬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