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美國教育界都從國際學生評比的數據中了解和學習到其他國家教育制度的優缺點,而這些評比與分析都是來自可信和穩定的美國或國際學術測驗中心的資料和學者的研究和分析結果。
目前不管是民選的政治人物或是不同層級學校政策的改革者,都很小心地看待這些評量結果,并與其他國家的結果作比較,以期能夠讓州和地方層級的平均學習成果成績能有優越的表現。
決策者和研究人員也致力於研究學習評量成績高的國家在教學方式、課程安排、學術單位組織內容等方面的優越處,試圖了解如何能在美國國內實行這些優點,同時也看看這些外來策略對國家和州或地方政府層級的教育制度的影響。
美國學生在許多國際知名評量系統測驗的結果不甚理想,許多美國教育界的領導人也認為這些弱項若不加以改善,將會影響美國未來的經濟實力。例如:
美國十五歲學生在科學和閱讀的表現上達到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準,但根據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評量,其數學方面的水準低於全球的平均值。
2007年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趨勢的研究成果顯示,美國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在數學和科學上的表現高於全球的平均水準,但卻低於較高水平的國家(例如:日本和新加坡)。
在G20(the Group of Twenty)及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會員國中,美國擁有最優質的就業人力(大學畢業生占就業市場人力的四分之一以上)。然而,美國人在全球55至64歲具大學畢業的人口比例上是36%,但在25到34歲年齡層的人口中具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口中美國人的比例則降到21%,當然這有部分原因是一些新興國家的大學就學比例大幅提升所致(例如:中國)。
歐巴馬總統在白宮的的一個場合內提到:「無可否認的,那些在教育成就上高於我們的國家,未來就是我們的強大競爭對手,如果我們要維持可長可久的經濟力,也就是說,我們至少要能維系社會上強大的中產階級,那麼,教育絕不能等閑視之」。
美國教育部長Arne Duncan則表示,當然每個國家的教學方式、文化、和教育制度都有其特殊之處,或許這些都跟美國有所差異,不過,我們在可能的狀況下,從別國移植、模仿、借用、甚至偷學那些比較成功的案例有其必要性。
事實上美國對其學生學習成就在國際間的排名向來很關切,其歷史可以追溯至蘇聯1957年發射Sputnik衛星開始,此外,1983年出版的〝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報告指出,美國教育系統的缺失對〝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未來〞是一大威脅。
在國際間,美國學生的成績表現向來都比較不突出。華盛頓的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Tom Loveless認為,這表示美國學生的技術表現在落後當中。美國在1964年參與〝首次國際數學研究〞(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Study),當時還有澳洲、英國、芬蘭、日本等國參與,美國十三歲學童的表現在參與的十二國間排名第十一,僅僅贏過瑞典。
過去幾年間,有些學者把這類的學習和技能評量結果和國家經濟成長作一個比較。其中,Stanford大學胡佛中心的研究員Eric Hanushek就發現,如果美國能想辦法把學生的數學表現提升到大約加拿大的水平,國家未來八十年間的GDP可以維持每年增加7%到11%。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單純地復制其他成功國家的教育系統到美國將是一大錯誤,決策者還是必須考量其他國家的文化理念對學校政策上的影響。
例如,美國官員在看日本的數學教育時,就對老師們老是讓學生在解題時面臨重重考驗和困難這一點感到不解。因為在日本的文化里,家長對教室里的學習成就有著跟美國人很不同的期待。美國學生沒有習慣在學習過程中要經過重重的挫折和考驗,反而是習慣碰到難題就放著,然後說:「我不懂」。日本的家長會告訴孩子的老師說,「謝謝您幫我孩子解決這些困難的題目」,反觀美國的家長則會說,「你為何要折磨我的孩子呢?」由此可知,家長對學校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
資料來源: Education News Colorado, January 12, 2012http://www.ednewscolorado.org/2012/01/12/31029-u-s-pressured-by-international-comparisons資料提供:駐休士頓文化組林莉萍 撰譯
感謝您閱讀《美教育界感受國際學生評比結果帶來改革壓力》一文,本文轉載自臺灣教育部官網,關鍵詞:美國 國家 日本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